中国企业的 “圈地情结”与产能过剩

发布时间:2014-08-20    

文/胡月晓

 

圈地——融资——上市,尽快将企业做大,是中国企业过去成长的通用模式。中国企业过去的这一普遍做法和成长模式,导致了中国企业浓厚的“圈地情结”,以及尽快扩大产能的冲动。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中国当前经济产能过剩的困境。笔者认为,中国企业过去一直存在的“圈地情结”,是以下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1.经济上升周期中提升市场份额的需要。无论是随“入世”而来的外需市场的快速拓展,还是国内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国内市场扩张,宏观层面上经济总规模的提高总会带来微观层面上企业市场的扩大,在经济快速上升周期中,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筑就了企业做大的基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虽然彼此间竞争激烈,但大都能通过市场细分找到各自的市场空间。谁能比别人更快地做大,谁就能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满足迅速膨胀的市场需求,快速提升产能是企业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在尽快做大的导向下,通过打价格战提升市场份额是企业顺利扩产的有效手段,而产品创新是比较吃力不讨好的。

2.流动性扩张时期抢占资产价格上升的先机。从进入新世纪后的2000年,到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2007年,中国货币存量由13.8万亿元上升到了40.3万亿元,7年间接近增长了3倍;危机更是给了货币扩张以超常规的推力,到2011年,中国货币存量又增加了1倍,达到85.2万亿元。而同期名义GDP2000年中国名义GDP10万亿元,2007年为26.6万亿元,2011年为47.3万亿元。2000-2007年间货币还并未超越GDP增长太多,但2008年后货币和GDP间的增速就被明显拉开了,这意味着大量超发的货币进入了资产领域。货币超越GDP增长,我们称之为货币深化程度提高。综合纵向历史比较和横向国际比较,中国的货币深化显然过高过快。中国的货币深化过程并未能保持资产和商品价格的稳定,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随之而生。在中国,货币过度深化更多地导致了资产泡沫的上升,具体表现为投资品价格长期超越产出品价格的增长。从最近10余年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超越同期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指数是一种常态。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企业早投资、多投资比晚投资、少投资多受益的现象。

3.间接融资体系下银行信贷便利的增强。在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下,受信息不对称和逆向激励问题的影响,信贷分配是银行信贷领域的永存现象。银行在信贷配给中,天然倾向于大项目和有资产抵押的项目。在中国以大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体系中,信贷分配导致的“流向质量”实际上就是流向大企业、大项目,即信贷资源有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因此,企业越能迅速将规模做大,就越能增强对银行的吸引力,增强企业在融资中的谈判地位。随着中国工业经济体系的普遍建立、完善,以及几十年的快速扩张后,未来经济增长将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宏观层面上的这种变化,对微观层面上的企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越来越多地感受和意识到,未来增长将更多地转向兼并、重组;未来的竞争不仅发生在产品市场上,市场竞争将扩展到企业股权市场,在企业所有权市场上的竞争将越来越白热化。企业规模越大,在大中型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下,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在产品和所有权的全面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反观中国当下的产能过剩问题,从传统的钢铁、水泥等基建行业,到光伏产业等代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是普遍的、全方位的,决不是单一经济周期的现象,即产能过剩是非周期的,是中国企业长期存在的“圈地情结”导致的恶果。因此,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困扰,不能用逆经济周期的传统思路,即总需求扩张政策;结构调整也未必有效,新兴产业、传统行业的高端产品领域,产能过剩也是“重灾区”,因此产业升级的思路对产能过剩问题也未必起作用。

笔者认为,金融是比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更为重要的、造成中国企业扩大产能的“圈地情结”的因素。在中国现有的经济、金融格局下,企业的经营导向不是追求最优规模和产品创新,而是追求最大规模。因此,改革现有金融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基础。

首先,要发展融资方式。尽管近年来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创新模式不断出现,尤其是私募债、中小企业债等适合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形式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但在整体上,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模式仍未被打破,未来需要在规模上做大现有的多种债券融资模式的同时,仍需加大力度创新发展适合不同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直接融资模式。

其次,要加快改变大中型银行主导的商业银行体系格局。虽然我们已引入了村镇银行和中小贷款公司等新型小型化金融机构,但其发展仍未成气候,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监管部门对小微金融机构的设立仍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较多的经营限制。未来需要降低门槛,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比如在现有3个金改试验区的基础上加大试点力度,设立更多的金改试验区,进行更多元化的试验,让社区银行、村镇银行成为遍布中国城乡最多的银行网点。

(作者系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我国产能过剩的五种类型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我国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第一,周期性产能过剩,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需求萎缩,这时现有的产能或者供给就相对较多。第二,竞争性产能过剩。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竞争,一部分企业往往抱怨别的企业“粗放经营、恶性竞争”。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的那些企业实际上就是一种过剩的产能。不过,也需要区分情况,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或重组,部分产能仍然可以启动。第三,阶段性过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很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过程高度压缩,用短短3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50年甚至100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任务,产能的快速扩张可能和需求的快速升级换代之间并不完全匹配,一定时期可能在局部出现产能过剩。第四,政策性产能过剩。例如,政府的产业政策不适当,造成多个地方立项,而申请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导致产能出现政策性振荡。第五,体制性产能过剩。不管发展什么产业,背后都离不开资源,例如土地、资金等。企业预算约束不够硬,金融机制不合理,土地获取成本低,能源价格不合理以及过多的审批,造成企业产能扩张较快,以借此获得更多的资源。另外,国内的银行信贷基本上都需要抵押物,有了土地或机器设备,就可以通过抵押贷款获取更多资金,也进一步扩大了产能。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