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时期需要培养平和心态

发布时间:2014-08-20    

/邸占山


平和心态具有心胸开阔、乐观镇定、情绪稳定、理性思维的心理特质,培养人们形成平和的心态,对增强社会“包性容和承受力”、减缓改革的社会震荡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时期,从李克强总理“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等话语中,一方面强烈感受到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也体会出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来自国内外的风险和挑战会越来越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简政放权、社会公正、社会保障等改革,都是涉及全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一定时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更需理性对待,务实推进,需要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对此,必须要有平和的心态。

培养平和心态要切实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物质基础是构建平和心态的前提条件。人们的精神意识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物质生活的,是对物质生活的直接反映。平和心态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心态不平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益分配的极度不均衡。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兼顾公平,实现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达到社会的和谐。

培养平和心态要努力消除产生极端心态的环境基础。社会心态虽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性,但其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社会的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等客观因素。因此,培养平和心态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群体接纳、认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必须通过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民众各方面的基本权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关注社会中低层群体的心态和处境,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避免群体和社会冲突的发生。

培养平和心态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既是社会心态的表现,又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社会中文化是多元的,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与现代媒体的及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相互作用,使社会心态变得极为复杂。所以,媒体要发挥正能量,必须加强正面引导,抵制不良信息,让真实的民情、民心、民意成为主流,让主流声音占据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

培养平和心态要注意形成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习惯对培养平和心态至关重要。要引导人们凡事看开点、看远点、看淡点,做到豁达些、大度些,日积月累,便能养成习惯,树立积极乐观和宽容豁达的良好心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快乐,带来事业上的成就和生活上的美满幸福。

培养平和心态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和谐体系机制、体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社会全体成员更好地感知和领会平和心态,更好地形成和传播平和心态,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从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连云港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