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公
◎ 审慎
◎ 治时
◎ 本生
文/李爱花
回味经典,我们总能够在眺望历史长河中找到启迪。《资治通鉴》这部“此天地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在阐述君王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得失对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之时,十分重视赏罚之道的探讨,认为“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
贵 公
治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行赏不遗忘疏远的人,处罚不宽恕亲近的人,封爵不允许无功者取得,刑责不因为是权贵而免除,这就是赏罚的公正。《资治通鉴》记载赏罚公正的史实很多,汉武帝的故事值得一提。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有一个儿子是昭平君。隆虑公主患了重病,她担心经常闯祸的儿子可能会犯大事,便以千金赎昭平君死罪。后来昭平君“罪杀主傅”,汉武帝还是依法惩治了他,但是自己却“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东方朔上书劝道“臣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奖励不避仇敌,惩罚不区分骨肉。这两点陛下做到了,真是天下的幸运”。汉武帝因为这件事开始对东方朔另眼相看,将他任为中郎。
审 慎
赏罚要谨慎,应该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东吴孙皓之所以会亡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把“谨慎”当回事。孙皓喜怒无常,任意妄为,亲近小人,随意地赏赐自己的亲信。同时,还任意刑罚忠心之士,各位大臣和将领不能自保,最终与孙皓离心离德。《资治通鉴》总结道:治国者不随意赏赐,并不是爱惜财物,而是因为,随意赏赐,就不能用赏赐来劝导人们行善;不随意惩罚,并不是姑息怜悯,而是因为,随意惩罚,就不能用惩罚来打击犯罪。赏赐没有起到劝导的作用,就是阻止人们行善;惩罚而没有起到打击的作用,就是纵容人们作恶。治国者能够不阻止下面的人行善,不纵容下面的人作恶,则国法确立,天下大治。
治 时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资治通鉴》提出,赏罚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二者失衡。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蜀地,很强调严刑峻法,很多人怨恨叹息。法正劝诸葛亮说:“以前汉高祖入函谷关,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感恩戴德。如今您借助权势的力量,占据一州的地方,刚刚建立国家,应该多施恩惠,以适应当地人的意愿。”诸葛亮回答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暴虐无道,政令苛刻,造成人民对它的怨恨,天下土崩瓦解。汉高祖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宽大的政策而获得成功。刘璋糊涂软弱,从其父起,对蜀地人两世的恩惠,全靠典章和礼仪维系上下的关系,互相奉承,德政不能施行,刑罚失掉威业。给予高官表示宠爱,官位无法再高时,反被臣下轻视;顺从臣下的要求,施加恩惠,不能的时候,臣下便会轻狂怠慢。故蜀地破败。我现在要树立法令的威严,法令被执行,人们便会知道我们的恩德;以爵位限定官员的地位,加爵的人便会觉得很荣耀。
本 生
人是万物的尺度,赏罚之道要注重以人为本,才能教导人“有耻且格”。《资治通鉴》认为不知道是否该赏,就选择赏;不知道是否该罚,就选择不罚。李建成、李世民治军从严,在行军途中,路旁的水果,不购买便不吃,军人有偷拿的,总要找到主人赔偿,同时也不责怪偷食的军人,因此,军士和百姓都非常感动喜悦。汉代名臣公孙弘上书说:“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有领导者端正行为,树立威信,普施教化,在此基础上行赏罚,才能达“劝善禁非”的目的,实现天下大治。
(作者单位:中共邳州市委组织部)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