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解决人才政策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

发布时间:2014-08-20    

文/徐忆农


伴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近些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人才选拔、科研、激励等政策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人才选拔:学历与能力并重,推荐与自荐结合

 

在我国各类人才入选条件中,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具备硕士、博士学位,还常苛求毕业于“211”或“985”名校。中国从隋唐起,就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上千年来,出现了韩愈、白居易、王安石、司马光、徐光启等能通过常规考试的社会精英,但也出现了李白、杜甫、毕昇、关汉卿、李时珍、曹雪芹等未参加或未能通过常规考试的旷世奇才。20世纪的著名学者钱穆、陈寅恪、钱钟书、启功等也都没有博士学位。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技精英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也都没有大学毕业就开始创业。意大利翁贝托·埃科说:“知识分子是一类具有创造力、生产新知识的人。……一辈子重复同一门海德格尔课的哲学教授,算不上知识分子。” 因此,选拔各类专业人才,应以创新能力为考核评价重点,而学历等外在条件均可放宽。

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一般规定要由单位推荐,个人虽也可以自荐,但推荐材料需经本单位审核,这里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单位推荐往往过多重视单位领导意见,而对工作业绩、真才实学较为轻视。著名的帕金森定律表明,每一个不称职的官员都尽一切可能手段排斥比自己强的人,在位者总会设法阻止职位较低的人接近自己的职位。要消除帕金森定律的负作用,必须把人选产生过程放在一个公正、科学的制度上,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建议在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时,增加透明度,并对自荐者减少单位审核中间环节,让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科研项目:推行课题申报与成果征集双向路径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规定,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申请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前者且须是完成过省、部级以上同专业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后者且须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至少3篇。课题实行单位、省厅和国家三级申报制度和管理体制,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对课题资助经费实施具体管理。因此,虽然相关文件要求项目申请人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但项目主持人排名在前的却是各单位的领导,这样很难调动具体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事实上,如果有关部门将科研课题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公布出来,以竞赛评奖方式直接向公众征集研究成果,或许更能点燃人们的探索激情,收获更多的创新成果。1749年卢梭在一份杂志上偶然看到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引发他发表了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科学院把当年论文竞赛的头奖颁发给这个学术体制外的年轻人,奠定了他成名的基础。1753年,第戎科学院发表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征文启事,卢梭又被这个意义深远的题目所吸引,虽然科学院最终把奖颁给了一位无名的神父,但卢梭的应征论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刊行发表,他便立刻被看作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了。


职称定岗:确保成果优先,借助科技手段评估

 

我国的各类职称评审和岗位定级中,除外语、学历、资历、工作业绩等条件外,还设有许多机械的条件限制。如在学术成果方面,不仅对论文发表篇数和论著字数有规定,而且要求论文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设置这些条件,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有时并不科学,比如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常常并不是由数量来决定的。今天,我国大多数论文已录入“中国知网”,我们不仅可以检索每篇文章的下载和引用情况,而且可以通过作者和全文检索,了解学者的作品数量和在中国当代的影响力。例如按1979年至2012年时间段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林语堂,作者项共有记录234条,全文项共有记录38776条;卢梭,作者项共有记录36条,全文项共有记录107196条。结论:作品数量林语堂为多,而在中国当代的影响力仍是卢梭为大。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二级岗位是各省重点设置的专任岗位,江西、山东、湖北、河南、四川等省陆续推出“二级岗位管理试行办法”。竞聘条件一般分为奖项类、项目及成果类、人才及社会影响类。其中有些规定不尽合理。如在奖项类,有的省规定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或二等奖,可申报竞聘二级岗位,而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必须是一等奖才可竞聘,明显重自然科学轻哲学社会科学。再如,在项目及成果类,有的省规定只有列入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的成果才可申报,独立的论著并未计入申报成果之中,显然重项目而轻成果。在人才及社会影响类,将人才培养对象列入其中,且不谈这些人选的产生是否公正、科学,实际上有些培养对象最终很可能并未取得科研成果,将此列入聘任条件实在欠妥。另外,有些省规定要在任现职以来取得的成果和奖励才有效,这当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并不符合科学规律,因为真正伟大的作品,能够跨越时间长河,历久弥新。

总之,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建立一套促进科学发展的专业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南京图书馆)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