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指通过激发个体创业带动就业,也包括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如果说前者是“小创业”,后者则是“创大业”,更具有深远意义。
文/陈 锐
发展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技术进步固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失业,但当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岗位多于所毁灭的岗位时,其对于失业的影响就不一定是正相关的了。著名经济学家、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皮萨里德斯从理论上发现了增长对失业的负面影响(即增长可以促进就业)的作用机制,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化效应:当增长速度增加时,生产一个单位产品的额外报酬也提高了,于是就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进入,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如何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高就业的增长?笔者试运用皮萨里德斯的新增长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第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来说,升级具有双重的含义:东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适当淘汰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业,把宝贵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应当从农业等传统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业的转移。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从传统产业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一种产业升级。当然,中西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无需像东部地区当年那样什么产业都要,而是可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产业进行选择,淘汰掉那些污染重、技术层次低、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中西部的产业升级一定会在充分吸收东部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运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同时做好东部和中西部的产业升级,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长远的意义,中西部产业升级后,对东部的新兴产业也将是一种强大的支持力量。从就业方面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会创造出大量优质工作岗位,解决相当一部分高学历和高技能劳动者的工作问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则会吸纳大量的有相当文化知识和熟练技术的加工装配人员。从面上来看,中国的产业升级会促使就业岗位和群体的区域转移,但总体上是在扩大的。
第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如金融、研发、物流、保险等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正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如科技﹑管理﹑会计﹑金融方面的不断创新,保证了生产制造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而且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发达正是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一般都是渐进式的,产业链条会不断拉长,创造的就业岗位会不断增加,这样就大大地缓解了由于工业部门技术升级对就业岗位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实行专业化经营,增强吸收和研发先进技术的能力。资本化作用可以减少创新对就业的不利影响,而资本化作用产生影响的关键在于企业必须具有根据技术进步而采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适应性强,往往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因此在先发国家,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许多大的创新都是由中小企业做出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还有很大余地,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尚有待加强,而且我国中小企业经营领域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专业化经营和分工程度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因此政府应下大力气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增强技术能力和专业化经营能力,特别是鼓励技术人员和归国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支持中小企业。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高级技工的培养力度。现代化大工业的特征就是对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要求极高,并且这种熟练程度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高级技工的培养。当劳动者掌握了高度熟练的职业劳动技能,不但可以解决相当的就业问题,而且会使我国的工业制造水平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发展有些滞后,大量年轻人技术能力并不足以适应一些高技能岗位,而这些高技能岗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是越来越多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的合作和对接,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工人才。
第五,鼓励行业内和行业之间的协作。如果各生产单位的产品不可完全替代或具有足够互补性,那么即使不存在资本化效应,创新和增长对失业的负面影响也会减少,因此我们应善于使用互补性发展战略,促进行业内和行业间的协作。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当某个产业变成一国或一地区的主导产业的时候,都会带动一批相关的上游和下游产业崛起,并且会促进相同产业内部加强协作。事实上,加强行业内协作乃至形成一定的制度,既有利于消除恶性竞争,将优质资源配置到优质企业,更有利于先进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和扩散,提高工人掌握生产技术的速度,扩大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工人的数量,从而在国际上形成整体的产业优势。按照先发国家的经验,政府在促进行业内和行业间协作方面往往更具优势,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政府应加强在产业整合方面的功能。
第六,加强对企业投资行为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引导,实行差异化的经营和发展战略。应该看到,我国在推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将有相当一部分从现有地区转移,部分转移至国外,部分转移至中西部地区。考虑到我国本身具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劳动力所具有的纪律性和文化素质,转移到国外的岗位应该是有限的,但这种转移所产生的最大影响应该是就业岗位和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客观上也会造成目前东部地区一些人的失业。所以,在目前以东部地区为主的产业升级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差异化的经营和发展战略,这样做不仅会减缓创新的负作用,而且会通过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增强资本化作用、增加边干边学能力等途径来缓解就业压力,乃至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我国的产业优化与升级过程才能平稳而有序地进行。
(作者系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