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观察]钢铁业: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并存

发布时间:2014-08-20    

文/冯 恂


进入2013年,由于铁矿石价格回落,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略有缓解,企业经济效益同比有所好转,今年一季度钢铁主业明显减亏,但总体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一、粗钢产量和社会库存再创新高

 

2012年,我国共生产钢7.2亿吨,同比增长3.13%,这是我国自1996年钢产量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后,连续1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47.21%,国内共有17家企业产量超过1000万吨。

2013年一季度,我国钢企累计生产粗钢1.92亿吨,同比增长9.1%,明显高于去年同期2.5%的水平。累计日产水平为213.2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9.94万吨/日,增长10.32%,再创历史新高。炼钢产能利用率为86.11%,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钢厂和贸易商对于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以及产量调整的黏性,另一方面,与中小钢企新增产能的释放也不无关联。

 

中钢协数据显示,3月中旬末会员企业的钢材库存为1451.3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大幅增加29.66%,环比大幅增加12.99%2月下旬以来钢价的大幅下跌,使得贸易商陷入亏损困境,钢厂获得订单的压力加大,高库存迫使部分钢厂被动减产。虽然社会库存步入去化通道,但终端需求不旺,粗钢产量高位运行,去库存的压力依旧存在。

 

二、旺季不旺,需求乏力

 

“金三银四”向来是钢铁行业的需求旺季,但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下游需求复苏力度低于预期。从钢铁行业PMI指数来看,4月份仅为45.1,较2月份的58.9大幅下滑;钢铁行业新订单指数也同样不容乐观,从2月份的63.19大幅下滑至4月份的43.2

从主要下游情况来看,喜忧参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小幅反弹,交运和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快投资增速;年初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在上升通道,但受“国五条”房产调控影响,开发商的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以及新开工面积均出现一定下滑;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延续稳中有降,工业生产领域用钢需求处于较低水平;家电企业用钢需求可能会出现季节性好转。

产品出口方面,今年以来,多个国家对我国钢铁行业发起反倾销调查,使得行业出口需求也有所放缓。3月份坯材折算的粗钢出口量同比增速仅为5.0%,较前2个月25%以上的增速大幅回落。此外,34月份钢铁行业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挫,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之前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出口市场正受到挤压。

 

三、钢价弱势震荡

 

受下游需求疲弱、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等多方面的影响,钢材价格弱势震荡,目前的钢价已经跌至接近去年12月份启动时的位置。年初至今,各品种钢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热轧类显著下跌9.1%,螺纹钢下跌6.3%,冷轧类下跌0.2%,跌幅最小。在下游需求不见明显改善,社会去库存化缓慢的环境下,预计钢价仍将处于弱势震荡的格局。

总体来看,中国钢铁业发展已然陷入“高产量、高库存、高成本、低效益”的行业困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将面临“经济增速减缓、产能相对过剩、内需长期乏力、成本日趋上涨、贸易壁垒日盛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挑战,这也将会造成钢铁产业链的阶段性经营困难。目前除在内生的层面上,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总体产量、行业兼并重组外,投资拉动的需求尤为关键。


四、城镇化建设或给钢材消费带来新契机

 

去年1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对钢铁产业绝对是个“利好消息”,新型城镇化建设或给钢材消费带来新契机。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国际经验,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基础建设为城镇化奠定基础,城镇化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最终完成从投资到消费驱动的增长途径。

我国目前城乡差距巨大,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于城镇化。对于我国13亿多人口来说,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规模是巨大的。按照国家发改委专家的预测,未来十年将带来不低于3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若资金问题得以解决,长期来看,此举将对钢铁行业的温和复苏有明显的提振作用。因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空间范围增大,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建筑钢材的消费;同时,城镇化将彻底改变居民的生活模式和消费结构,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休闲等软性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也将给我国钢材消费带来新的契机。


(作者单位:东吴证券研究所)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