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长春
南北共建园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江苏创造”,已经成为推动苏南产业转型、苏北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园区共建的“江苏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从2006年开始的南北园区共建,为实现苏北产业振兴和苏南产业转型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产业布局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江苏有38个南北共建园区,苏北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基本实现共建园区全覆盖,这些园区在机制、体制共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江苏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共建园区的成就,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拓展了发展空间,搭建了双方共赢平台,为苏南开发区在“腾笼换鸟”中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实践表明,南北共建园区无论在成本节约、市场扩张、优势产业延伸方面,还是在资源型产业转移方面都取得了实效。它既促进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也为处理区域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区域双赢提供了平台。
加快了产业转移,提升了苏北工业化水平。通过产业转移,迅速提升了苏北的工业化水平,使得苏北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苏北以共建园区为载体,有规划有选择地承接苏南的产业转移,加快了产业体系的培育与完善。与此同时,通过增强转移产业在本区域中的粘连性,带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
统筹了南北发展,实现了区域共同繁荣。通过南北共建开发区的实践,有序推动了省内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在产业转移中把握好产业聚集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南北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了江苏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联动发展。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新探索,南北共建园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南北共建园区的制度配套和跟进存在不及时或不完善的现象。有的共建园区启动缓慢,注册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有的园区缺乏总体规划,“大路货”项目较多。
二是在用人机制方面也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共建园区主要管理岗位大多是由苏南“输出”干部担任,因为缺乏相应的提拔任用机制,“输出”干部很容易有短期行为,两三年派遣时间到期便走人。
三是共建园区范围过窄。扶持政策仅适用于赴苏北结对的苏南开发区,大量其他类型开发区则无法享受政策红利。
四是园区发展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南北共建园区大多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即是在省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南北地方政府积极配合下进行的,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拉郎配”现象,不利于充分实现南北双方互利共赢基础上的良性互动。
推进南北共建园区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从各方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各地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避免和控制行政指令性下的“硬性”共建。
第一,推进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江苏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的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共建园区建设政策措施》等多项扶持南北共建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南北共建园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当前,共建各方应该在组织领导、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南北共建园区大力支持,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共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促进省政府这些重大决策落到实处。
第二,重视和加强对全省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发展情况的考核评价。为进一步完善南北共建模式,江苏省出台了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考核评价办法,旨在建立科学完善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制度化推动南北共建园区的长期化、规范化发展,有效防止因产业兴衰、人员变动等对共建园区带来的不利影响,将南北共建园区这一模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根据新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新建共建园区建设情况评价不达标的,有必要引入退出机制,对共建进展达不到有关文件规定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报经省政府同意后,撤销共建园区资格,相关政策将不再享受。
第三,进一步拓宽开发区共建合作方的选择范围。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优惠等手段鼓励苏北各地拓宽开发区共建合作方的选择范围,既可与省内外发达地区政府或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也可争取省内外大型企业自建或共建园区。上海嘉定工业区建湖科技工业园2010年3月获批,表明跨省市共建园区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四,完善促进共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实现南北双方在共建园区建设方面的利益互动,激发苏南加大对共建园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通过建立南北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等手段,逐步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协调机制,建立更加持久有效的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机制。进一步完善南北共建园区的用人激励机制。要求苏南合作方从开发区后备干部中选拔年富力强的同志到共建园区任职,提高南北共建园区管理人才的质量,同时要为南北共建园区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在南北共建园区稳定工作一段时间,保障南北共建园区管理人才的稳定性。
(作者系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