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微新闻时代的领导力

发布时间:2014-08-20    

文/郭易如 郭峥嵘


微博、微信等“微工具”正在塑造全新的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形成微新闻时代重要的舆论力量。

微博、微信等 “微工具”作为一种即时、开放的网络应用模式,将网络信息传递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微新闻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信息流通的多向性和不可控性,信息不再是领导者或者特殊阶层独占的资源,社会所有阶层各自占有一定信息资源,使领导决策更加复杂,不仅考验领导者对社会整体情况和各阶层生存状况的掌握情况,更加考验领导的整体协调能力。微新闻时代的到来不仅迫切要求领导干部提高领导能力,而且也为领导能力提升创造了新的空间。

在传统的领导模式中,由于信息的封闭和传递渠道的固定单一,领导者掌握的决策信息和社会真实情况之间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偏差,领导和群众之间有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导致官民之间沟通不畅,整个社会的权力关系与信息流通一样是单向而缺乏监督的,领导能力更具有个人特色,即领导能力的决定因素更多地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素质的高低。随着时代演进,这种非制度化的领导模式不仅造成了官民之间矛盾冲突的加剧,而且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不可否认,许多领导干部是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体构成的“舆论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和风细雨”式的舆论监督往往让许多领导形成“媒体可控”的依赖心理,形成对舆论场的集体无意识。而在新媒体舆论场暴风骤雨般的质问声中,个别领导表现出恐慌、无所适从。他们应用传统的做法应对现在的新媒体,导致损害党委政府形象的做法层出不穷,导致社会逆反情绪和“仇官”情绪加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群众很容易把官员想当然地当作网上不良情绪和逆反心理的发泄对象,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在群情激奋的网民“放大镜”下,官员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过度放大,引发舆论炒作。然而,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微新闻时代领导自身素质提升意识,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官员作为被动方,面对微博、微信信息爆炸和事态突进性的冲击,一些领导干部不知所措,采取躲避推诿做法,应对之举或缓慢、或偏向,更有甚者,在面对舆论压力时通过临时补救措施敷衍网民和缺乏诚意道歉等,导致事态迅速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反应出舆情应对理念的落后与脱节。

客观地说,将互联网“平等、自由、分享”精神贯彻到极致的微博与微信,确为官民的网络沟通带来了无限新鲜能量。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把“微工具”作为官民对话的广场,作为化解分歧、弥合裂痕的桥梁,作为修复公信、凝聚民心的粘合剂。

众所周知,网络是公共事件的“放大器”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器”,而微博、微信等“微工具”更将这两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今,由于微博、微信的匿名性和扩散性,“微工具”问政成为政治生活领域中不可小视的力量。面对“微工具”问政,官员必须贯彻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理解群众,依靠群众。要积极面对问题,坦率表达真相,避免因某种事件而产生不当言语或行为的“病毒式”扩散。对一些“欺骗性议程”和“陷阱式议程”,应该及时公布真相、理性沟通,坦诚相待、积极应对,而不能遮遮掩掩、含糊其辞、将错就错,那会欲盖弥彰、贻害无穷。

用好“微工具”以正视听。“微工具”上看似自由、无穷边界、可以接受无数信息,但实际上却有意无意地屏蔽了许多真实的信息,加之带有激烈的言辞和过分情绪化的渲染,往往容易形成“信息蚕茧”的“多数人的暴政”。因此,官员应该积极参与到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工作中来,因为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极大地丰富了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内涵,成为服务型政府“服务于民”的便利渠道,通过政务微博、政务微信,领导者可以更迅速地了解公众的真实需求,可以实现更多更快的政情发布。另一方面,通过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可以了解涉及许多诸如基础设施改造、政府政策、公共交通、社会治安等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作用更为突出。用好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可以畅通官民对话渠道,拉近官民距离,塑造政府与官员的亲民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帮助官员改变原有观念,革新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效率,改变工作方式,从而不断提升领导力。

提高对“微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能力。“微工具”是微新闻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拥有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覆盖公众的特性。如果能把微博、微信和政策决定、应急管理等工作充分结合,将有助于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如政府在使用微博、微信的过程当中,可以借鉴当下比较流行的“微博、微信营销”的做法,提高政府机构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获得更高的粉丝数、转发数和评论数,通过微博微信更好地汇聚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生。此外,还应充分借鉴国外政府微博、政务微信的使用经验,总结分析国内政府微博、政务微信的成效和教训,探索建立政府内部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指南,促进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规范发展。参考党政机关网站设置专有标志的做法,统一微博、微信认证标识,方便广大网民辨认。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文系、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