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江苏的创新生态系统——江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研班学员美国归来谈感受

发布时间:2014-08-20    

文/孙 莹


“多项专利傍身的便携式彩超为何依旧难以避免销售推广的瓶颈?”美国学习回来后,无锡祥生医学影像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莫若理终于找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技术创新不一定能保证产品的市场突破,创新思维还要能辐射到其他的商业环节。在近距离考察硅谷的创新生态系统后,江苏的科技企业家们对创新必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进行有了深刻理解,也对构建江苏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了强烈愿望。

把握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两个支点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洪荣晶颇有一番心得,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洪荣晶感慨道:“高校的科技成果是很多,但经过商业转化的却比较少。市场和资本如何介入,怎么介入,如何让科研激发市场、市场反哺科研,这是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高校科研应与企业创新彼此依存、相互支持。新沂市永诚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应冰如对此体会颇深:“企业产品目前从化学能源转向了生物能源领域,这样的跨界让我极其需要为新产品找到合适的实验平台,高校实验室是否可以考虑对企业开放呢?”在他看来,高校实验室是孵化新产品的理想之地。

作为硅谷创新的孵化器,美国斯坦福大学一流的科研力量为硅谷锻造了许多创新故事,比如惠普、苹果、思科、雅虎、谷歌等。长期以来,江苏省在国内一直以高校力量雄厚著称,是全国高校第一大省,但江苏的产学研该如何有效融合却一直是一个待解的课题。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表示,企业与高校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两个支撑点。这两个支撑点互为补给,高校的科研优势应当成为企业的一种创新资源,企业则可为高校科研的创新提供市场化、实用化的指导。

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多方力量参与

“在创新生态系统最初的配置和设计阶段,政府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它要考虑如何从宏观上优化资源、构建生态系统中的必备元素、搭平台和汇力量。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还有一只无形的手、一支无形的力量在支配,那就是市场”。河海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慧敏认为,在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有效运转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这三支力量的配合要能在系统中寻找到平衡点。

“我在硅谷遇到一个失败三次的创业者,虽然他的第四家公司仍有不完美之处,但我依旧能感到这位创业者的信心”,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凌祥举例说。在硅谷创业的企业有60%会面临失败,但创业失败后的补偿机制让创业者有了愈挫愈勇的底气。

除了补偿机制的建立,更为成熟理性、多样化的风险投资也为鼓励创新增添了一枚激励砝码。南京威尔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仁荣说,如果有更为灵活多样的创业私募基金出现,也会有助于一批创新型公司的发展壮大,“期待江苏能有更多的社会机构、行业协会牵头做创业私募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型公司的发展”。

在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不仅要有政府去鼓励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法律和市场环境,还要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风投公司、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王慧敏表示,社会组织的作用确实应当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充分发挥出来,要和政府、市场一起调节生态系统中的“气候环境”。

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

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稳定,生态系统需要源源不断地被输入能量,来支撑系统内部的能量循环与损耗。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江苏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承担着输送能量的作用。

江苏在2011年启动实施的“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提升企业家素质,为江苏的创新创业注入知识流,让知识流输送到企业中,然后每个企业的微观发展再带来江苏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

今年6月到7月,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举办了两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研班。学习归来后,学员们带来了很多创新的正能量。无锡众志和达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敏在研究了硅谷的“大数据分析应用”IT公司后表示,IT行业未来不再只是企业里从事电脑技术维护的部门,它还承担着创造生意价值和模式的新责任,他目前正在发掘国内传统行业对“大数据分析”的需求。而对于莫若理来说,改变的不只是自己公司的营销定位,她更确立了在产业链上下游市场中寻找新机会、让行业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的新理念。

人才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送载体,他们承载着的是创新知识流和信息流的注入,为整个系统带来创新能量。“把江苏科技企业家带到美国,学习感受创新文化,为的就是把这种创新精神和理念带回到江苏企业中来”,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过利平表示,在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江苏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使江苏的创新生态系统焕发了无限生机。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