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VC转向NVC——江苏制造业发展路径的战略转型

发布时间:2014-08-20    

文/胡国良


从产业分工格局看,江苏制造业发展一直过分寄生于全球产业分工模式下的全球价值链(GVC),而忽略了国内市场需求。在低成本低价格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竞争环境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全球产业格局,将过去单纯的全球价值链(GVC)模式向国家价值链(NVC)转型,突破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低端的锁定困境,构建新型高端的价值链体系,是江苏制造业战略转型与升级的主要方向。

江苏制造业处在产业链中端与价值链低端

江苏制造业的发展目前面临重大瓶颈,表现在:第一,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江苏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加工环节,终端产品很少,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国内对终端产品需求不旺盛。第二,加工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但产品附加值低,低价格仍然是江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第三,一般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但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缺少,关键技术需要从发达国家购买。第四产业之间缺乏深度合作,产品相似度高,过度竞争、产能闲置严重。

更为严峻的是,江苏制造业仍然停留在走产业链中端、价值链低端的老路,没有形成对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控制力,在产业链、价值链的各分工环节,存在发展速度的“失同步化”和生产能力分布的不均衡。在某些环节上存在能力过剩和无序竞争,在另一些核心环节上则又缺少掌控力,因而制约着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整体能力的提升。其后果是:已过度拥挤的环节更加恶性竞争,已显脆弱的环节因缺少市场竞争力而被淘汰出局,从而造成江苏制造业的“虚胖”与“断环”,无论哪一种情形都将影响和制约整个江苏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产业能力布局,提高对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力,将是江苏制造业转型发展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出路之一:提高对全产业链的控制力

从产业竞争态势看,目前,产业竞争已经从原有的企业对企业之间的点竞争转化为产业链对产业链、价值链对价值链的链条式乃至网络式竞争。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以企业具备从零部件到集成、从研发到服务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整合能力为基础,以更加高效的价值创造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是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业务的网络集成。所谓“全”,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涉足产业链、价值链的所有环节,其要义在于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把控、协调能力。

江苏制造业的发展路径转型,就是要在吸收欧美新制造业发展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改变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路径,构建外需和内需相结合的国内外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体系,实现对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控制。一方面,以开放合作的模式充分吸纳外部力量,创造与国内外多方合作伙伴的互促共赢局面,使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上的各方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达到相互配合、相互推动,从而建立一种远远大于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从点优势向链优势、群优势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国内终端消费市场的扶持和开发,逐步形成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国内市场的盈利模式和价值链体系。

具体而言,首先要灵活运用“走出去”战略,利用欧洲财政危机及美国经济没有完全复苏的时机,加强与国际间相关产业的技术合作,获得技术“溢出”,在模仿中创新;加强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合作,以摆脱因过分依赖少数欧美国家而遭受的利润压榨,回避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其次要扩大国内市场对工业制成品最终产品的需求,把制造业发展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构建制造业国内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体系。再次,政府要引导和促进相关企业之间的上下游深度配套合作,逐步形成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进而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协同竞争能力。


出路之二:亟需实现价值链模式转型

单纯全球价值链GVC 的外源型模式更多的是传统要素集聚机制,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一直低微。同时,由于缺少本土性或内源性的有力支撑,即使形成了产业集聚能力,但难以形成集群升级能力,进而也很难促进本土领导企业成长和产业集群升级能力提升。因此,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亟需突破单纯GVC发展模式,从单纯GVC 的产业增长模式向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新型价值链体系转型和升级,向国家价值链模式转变。

如何突破我省制造业发展在单纯GVC 模式上的发展瓶颈,使江苏制造从被“俘获”与“压榨”的GVC 中突围出来,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本土企业、本土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NVC)体系,是我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为基于NVC体系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能充分利用我国对外开放的企业基础和政策基础,更能形成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和国内有效需求“三位一体”的新制度安排,有利于形成我省制造业的内生增长综合竞争优势。

提升本土企业的高端竞争优势,是江苏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在不同类型和性质的价值链中,制造业的本土企业可以发挥“杠杆能力”,把在低层次价值链阶段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高层次的价值链阶段中来,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产业升级。我省制造业,既要加入GVC,同时更要成为NVC价值体系的最重要微观行为主体,在NVC价值体系中形成本土企业生产能力和设计能力的积累和商业化机制;牢固掌握和控制设计环节、销售环节、研发环节等战略环节的控制能力及其国内市场应用能力;形成引领国内高端市场需求、专业性市场平台体系的商业网络;建立完善先进制造业的销售终端渠道和国内销售虚拟网络、产品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培育基于国内高端市场的世界品牌、本土的领军型跨国本土企业,奠定我省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形成一批掌握关键环节、控制终端市场的“龙头企业”和“领军型企业”,积累基于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等“自主创新”能力并最终成为NVC 甚至新GVC 价值体系的治理者和统治者,这是我省制造业发展路径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

 

 

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它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价值链

 

价值链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