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 励
联系群众是个见功力的“技术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在疏通民意反映渠道、优化服务工作流程、实现服务群众常态化等方面下功夫,才能贴民心、见实效。近些年来,江苏各地根据新时期的新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创新联系群众的路径方法,亮点纷呈。
徐州: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
【做法】 2011年以来,徐州市通过大力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所谓“零障碍”,就是将法定之外人为设定的一些条件、程序清除掉,使百姓办事更顺畅,改变老百姓办事难、办事慢、办事成本很高的状况。找出障碍是第一步,徐州开展百姓办事“零障碍”金点子有奖征集活动。结合群众意见,各单位开展专题讨论和差距自查,并积极“清障”。112个市直单位共自查影响群众办事的障碍850项,修订完善相关服务制度160项,对85个服务事项的服务流程进行优化。此外,还建立“全程协办制”,即通过设立协办员岗位,厘清服务责任,贯通部门内部办事环节,打通层次之间的梗阻,实现整体打包式的一体化服务。充分发挥监督和问责的作用,是推进这项工程的一大实招。当地媒体通过举办监督活动、公布负责人电话等方式,鼓励群众举报监督。同时,还对群众意见较大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现场评议,出台问责办法跟进监督。
【评析】 “手中的票好重,普通群众也不再人微言轻”——这是徐州一位群众评议代表的感言。增加群众意见的分量,是徐州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所在。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只有让群众手中的票“重”起来,才能让党员干部切实感受到来自群众的压力,产生服务群众的动力。让群众监督,按群众意见问责,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有了这种机制,党员干部就不得不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不得不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也就不难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氛围。
淮安:三段提升扩效工作法
【做法】 淮安市在“三解三促”、“三进三帮”活动中,注重在增强活动实效上下功夫,探索形成了联系群众的“三段提升扩效工作法”。第一阶段到点解决具体矛盾和困难。要求干部下基层与群众点对点、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开展大走访活动,重点走访困难群众,走访面不低于1/3。建立领导干部接访日制度,组织“领导网谈”,向挂钩点发放联系卡,主动深入矛盾较多的地方下访,落实包案责任制,对焦点问题及时调处化解。第二阶段推动面上问题解决。完善交办、督办制,对活动中挂钩领导、帮扶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提交市(县)职能部门协办、提请市(县)分管领导召集有关部门专题会办。对交办、会办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按不同范围、类别及时以制度、文件的形式予以规范性解决。第三阶段找出规律性的办法和措施。组织专门力量对领导干部在基层活动期间广受群众认可、好评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对各级领导干部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广泛收集,对近年来活动中全市面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梳理分析,形成指导性意见,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在全市面上推行。
【评析】 领导干部下基层,不能追求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也不能满足于送钱送物、打一口井、修一条路的功效,而要想得深一层、看得远一些,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路上来。这里的问题,应该是全局性、普遍性问题;这里的思路,也应该是惠及普通大众的思路。淮安提出的“三段提升扩效工作法”,既关注点上的问题,更关注面上的问题,是联系群众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联系群众过程中从“点”向“面”的拓展,不仅有助于领导干部把心沉到基层解剖麻雀,还能放大下基层的实际效果,对地方发展全局产生积极影响。
海安: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
【做法】 在海安,“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这种看似简单的干群互动形式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即“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度”。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是指在职、在岗党员干部以及党员骨干,为群众代理代办生产生活中各类合理要求和疑难事务。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代理责任,按党员志愿划分事务代理责任区,党员到责任区内每家每户走访,发放代理联系卡并作出承诺。明确代理内容,主要分为代言(反映群众诉求)、代办(直接帮助群众办实事)、代理(帮助群众处理复杂问题)三类,党员代理内容在镇务、村务公开栏公示。明确代理要求,群众有急需或急办的事项,不受时间限制,可随时拨打联系卡上的电话,党员干部必须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接到群众求助电话48小时内作出处理结果回应,机关部门接到涉及本部门的代理事务后,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和信息反馈。这一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农民办事不出村、居民办事不出区、职工办事不出厂,化解了群众怨气、拉近了干群距离,深刻改变了党群干群关系。
【评析】 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就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最好切入点。对这些需求的回应程度,决定着联系群众的密切程度。海安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就是瞄准了群众的日常需求,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及时地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此同时,联系群众的好做法必须有好的制度来固化,否则仍然难以奏效。为解决长期坚持难这个问题,海安在制度化上下功夫,实现了常态化。
扬中:“四个一”民情民意沟通体系
【做法】 扬中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四个一”民情民意沟通体系,突出抓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和体系建设,受到省委书记罗志军的充分肯定。“四个一”民情民意沟通体系涵盖四个方面:“一家一档”,就是建立完善农民家庭发展档案,为每个农村家庭建立一份家庭发展档案,及时掌握家庭信息变化情况,重点对困难家庭进行帮扶。“一人一区”,就是各村党组织按照村域管理范围,分片划区,建立党员干部包片责任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强化目标责任,每个党员干部对片区内包政策宣传、包任务落实、包联系群众、包安全生产、包社会稳定,努力做到情况掌握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一户一卡”,就是向每户村民家庭和组织发放民情联系卡,卡上附有村干部联系方式,便于主动及时做好为民服务工作。“一组一员”,就是在每个村民小组聘请1名或数名民情信息员,引导他们当好党委政府政策宣传员和信息收集员,把握服务主动性。
【评析】 信息是反映民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引导和服务群众的重要依据。缺乏民情信息,就搞不清群众需要什么,服务群众也无从谈起。扬中“四个一”民情民意沟通体系把掌握充足信息作为抓手,给每家每户发放联系卡、建立民情档案,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解决责任区内的具体问题,打通了党群关系“最后一米”。同样值得称道的是,“四个一”将信息搜集、责任分配、利民便民等内容融合到一起,实现了精细化操作。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