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 莹
201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建设江苏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不是从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等方面比长短,而是在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才服务上做文章,使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变成了人才量能裂变的“试验田”。
聚焦产业发展需要找准方向
作为科技和人才大省,江苏进一步构筑人才高地,是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而服务,并以此作为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对苏南地区的规划就是“要突出高端化发展,注重原始创新,成为全球知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区”。同时,在《规划》里,上述城市也大都被明确了“区域标志性高端产业”的布局,比如,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无锡的物联网和云计算,苏州的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和常州的智能制造装备。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这些产业靠什么建立起来?就是靠领军人才。每个城市都各有特色,都有不同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这就是试验区建设中‘抓人才’时要找到的方向感。”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院院长赵永乐表示。
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研中也显示,没有方向感的人才改革试验区就会处于 “迷茫”状态,迷茫的具体表现就是“砸钱、拼政策、盲目抢人才”,而对抢来的人才究竟适不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却没有考虑充分。
用人才强校创造出学科发展黑马速度的苏州大学,在引进人才时就特别注重“聚精会神”。苏州大学的校长朱秀林表示,以制造业为优势的江苏曾在机器人团队方面是弱项,江苏要科技强省、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就很有必要把机器人这个学科发展起来,所以苏大就引进了国内机器人领域的权威专家,并且在短短几年内,这个团队就又从海内外引来了几十位年轻的科学家、博士,做了领域内的前瞻性工作,现在已经和当地园区合作,起到了助力产业发展的作用。
环境远比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重要
到底怎样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才能吸引到真正做事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改革试验区才能使人才资源裂变出最大的能量?
回国三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勇提起国内的创业经历,把印象最深的两件事形容为“跑断腿”和“急得脱发”。“当时回来决定要在西南某省的一个园区落户创业,结果为了办各种繁琐手续跑了十几个部门,几乎要跑断腿;我也去过南部某省的一个创业园区考察过,但发现那里真的是除了园区就是园区,产学研链条脱节,在当地几乎招不到优秀的科研人才,急得我直掉头发。”赵勇说,这样的难忘经历,让他现在极其看重“政府扶持政策的可兑现度和可持续性”以及“当地产学研链条的布局”。“良好的产学研环境很重要,这样发展才会有后劲”,赵勇说。产学研链条,亦或是产业集群,是大多要做事业的人开口必提的话题。
2011年,从事高能激光工业应用研究的柳岸敏从意大利回国到张家港创业。两年后,他的技术团队扩大了3倍,主营业务领域增加了3倍,总资产也翻了一番。“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发展如此之快,这得益于当地的产业集群优势。”柳岸敏说,她的公司从原材料、机加工、零配件,到整机组装都能在张家港找到完整的产业链,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张家港作为新兴工业城市,很多工业也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所以公司在当地就能找到大量客户。柳岸敏说,张家港虽不是北上广,但却有比北上广更适合其产业发展的上下游产业链环境。
无论是赵勇口中提及的“产学研”,还是柳岸敏讲述的“上下游产业链”,他们最核心的关注点都不是项目启动时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优惠,而是有没有孕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在深化人才服务上做文章
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需要的不只是宏观上明晰的规划布局,核心还是要围绕人才服务展开。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硬件环境”可能相似,竞争力则取决于人才服务的差异。
怎样营造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让研究、开发和应用三方面共生共荣,让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基地平台、科研项目、专利成果、风险投资、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相互促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江苏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市场的优势都比较明显,但是却缺少了中间的一个环节,就是高端人才服务业。”赵永乐解释说,高端人才服务业并不是简单的招聘就业,而是可以使人才这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能够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比如说,怎样让人才优势与金融资源、产业资源进行优势结合,让人才资源裂变出更大的能量,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就是高端人才服务业所要做的事情”。
2013年,由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工商业联合会、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发起成立的江苏省中青年人才创业促进会,就是在探索如何打造人才发展的智库中心、信息中心、创业中心和服务中心。而这样的探索,看似并不着力、却又可能影响着江苏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背后的大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