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保障房政策难题

发布时间:2014-08-20    

文/任兴洲

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一整套的相互衔接的有效机制如何建立,政策性问题有很多,有些问题我们急需探索研究突破,加强顶层设计。

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面,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还没有真正找到一个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虽然资金来源渠道很多,但是真正有保障的并不多。

建设中的土地供给问题,虽然各级土地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土地指标限制的问题很突出,同时土地收储和拆迁成本不断加大,使保障性住房的成本也在不断加大,地方政府感到压力很大。

保障性住房的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并不完善。我们未来持有保障性住房越来越多,管理的问题会更加突出。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凸显出来,这么大规模的住房如果持有了将来怎么办?实际上现在各地打的主意还是五六年以后卖掉。长期持有,政府压力非常大。

确保中央和地方在保障性住房上的财权和事权关系,现在可能是突出的问题。中央的财政资金能拿出来的很少,特别是分散到30多个省市就非常少了。1300多亿元资金分散在30多个省市可想而知,地方财力怎么保证保障房的建设,特别在集中的大规模建设时期,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再有就是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的社会资金参与。现在有些地方尝试直接融资、私募债券,还有其他的方式,像养老金、保险基金和其他的年金等等如何进来,这块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有些地方在试水,但是整体上在资金融资方面还需要大的突破。另外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像贴息,以及PPP的模式,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探索还有很大空间。

完善分配和有效管理的信息系统需要引起重视。提高保障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以及加快建立和完善为住房保障科学决策、公平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管理的信息系统,我们现在还有很大的问题和空间,各个地方虽然也在做,但是全国联网碰到了很大的问题,这张网就是连不起来,这也是我们国家面临的很大问题。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地实施多种保障形式,可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我们看现在层层任务压下去,越是小的城市,任务可能越重,而它需要的保障和大城市不一样,它是不是需要这么多实物住房建设呢?我们通过货币补贴和其他贴息等方式,用北京、上海这样全国统一的保障形式可能是有问题的,特别是二元结构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更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保障形式,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保障效果。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