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达国家的海洋政策看 沿海开发怎样防止海洋污染

发布时间:2014-08-20    

文/宋林飞


海洋污染往往源于陆地污染,沿海地区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液体废物需排海,对受纳水体产生威胁,维护海洋生态需从陆地开始。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沿海开发中,坚持陆海统筹的理念,加强陆海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政策机制的衔接,将海洋环境承载力和陆海污染排放总量作为经济、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和硬约束条件,加强陆海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改善陆域与海域环境水平,维护生态平衡,推动人与自然、陆地与海洋和谐发展,积累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德国海洋环境政策中的指导原则是预防法则,降低陆地工业废水的入海排放量,对排放废水收费,所处理的废水必须经过二级处理才能排放,建立了一批排海工程。

英国政府对海洋资源实施行政许可证的管理模式,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的开发项目及期限进行,其大型污水排海工程超过40处。

美国实行新的国家海洋政策,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既包括入海河流流域生态的管理,陆地污染源的治理,也包括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土地利用方式的管理,防止海岸侵蚀等。加强沿海社区、海洋和大湖区环境的恢复力及其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和海洋酸化的能力。加利福尼亚州海洋废物处置措施主要通过机械处理,其中包括污泥消化。废水通过长距离多孔扩散器的大型水下管道(离岸2-8公里)排放废水,这些扩散系统的设计可使出口的起始稀释至少达到1001

澳大利亚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实现海洋资源协调开发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依法发展海洋经济。要求所有工业废水须经处理达标后通过管道排放到离岸一公里外或200米深的海域。

日本把以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目标扩大到远海海域的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和对海洋污染敏感的动植物生存的海域环境保护为目标。从以往依靠扩大海洋资源开发,转为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韩国制定了21世纪的海洋发展战略,提出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大基本目标。建立海洋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系统、规划基于环境容量选定的废弃物排放海域;制定海洋环境标准及建立综合监视体系,建立科学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体制,将沿岸国土开发为绿色国土,即全国近岸水质改善为III级,沿岸12海里海域海洋牧场化,203070%以上的近海水域恢复到I级水质。

新加坡通过实施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采用活性污泥工艺对污水进行二级处理,然后就近排入附近水体,最终流入近海,或输送至附近再生水厂循环利用。新加坡还引进了膜生化反应器技术,使污水处理厂省去了预处理、曝气、沉淀等工艺,直接加膜过滤处理。为了节省土地和扩大污水处理规模,新加坡政府提出,污水收集和处理体系采用深层隧道系统,地下隧道系统呈倾斜状,巧妙利用重力原理,运输过程不靠水泵,排除了水泵发生故障导致系统失灵的隐患。支线排水管道从现有排水系统收集污水,由重力输送到深水管道,最终输送到两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到排海标准后,由排海口向深海排放。

以色列为了解决水资源与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采取污水回用措施,处理过程为:城市污水的收集→传输到处理中心→处理→季节性储存→输到用户→使用及安全处置。在回用方式上,包括小型社区的就地回用,中等规模城镇和大城市的区域级回用。

日本早在1962年开始回用污水。在1991年的“造水计划”中,明确将污水回用技术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加以资助,开发了很多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建立起以赖沪内海地区为首的一批“水再生工厂”。日本的污水回用对象主要有两个:一是河道景观用水,二是工业用水。

从各国和地区的经验看,在沿海开发中防止海洋污染,特别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尽早制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在沿海开发中的共同特点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各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要求,以环境优先、自然优先的原则,制定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切实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上,最大程度保护沿海地区原生态环境。对海洋环境污染进行严格控制,所有工业废水须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渔业、环境管理部门设点监控分析;沿海城市生活污水经收集处理后通过排污管道,离岸深海排放。

科学安排陆海产业布局。沿海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必须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减轻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注重提升海洋经济科技水平,从以往依靠扩大资源开发利用转为依靠技术进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

坚决控制陆源污染排放。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及我国沿海一些地区重视加强陆源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海洋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系统。在各主要入海口建立大规模的污水处理系统,凡进入海洋的废水均应检验合格才能排放。建立先进的海洋生态监测系统和海洋生态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发生重大隐患及时排除。

合理建设深海排放管道。国外近百年的工程实践已证明,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是一条解决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水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必须科学选择和确定入海排污口的位置,有效降低陆源污染物排放入海设施的建设成本,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科学利用海洋的自净能力。海洋拥有自净能力,但人类的利用不能超过特定的“度”。污水海洋处置工程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浓度不能超过国家标准限值,要通过管道均匀地排入远、深海域。倾倒点的选择,要考虑海洋生物群是否会收到干扰,不能破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作者系省政府参事室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