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芸 战炤磊
港产城联动是现代港口城市发展的共性经验,并且已经在制度规划层面被确立为江苏沿海开发核心区域跨越发展的主导模式。我省沿海三市港产城联动现状如何?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系统分析模型,我们尝试对南通、连云港、盐城的港产城联动进行总体的定量评价。
从耦合协调度的测算结果来看,三个城市分处不同的耦合协调类型:
(1)连云港2010~2012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4620、0.4720、0.4800,均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但是由于港口的强力带动,港口、产业、城镇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在趋于改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已经相当接近勉强协调的水平,只是由于相对落后的产业和城镇无法为港口提供有力支撑,致使整个系统仍处于失调状态。
(2)南通2010~2012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581、0.5800、0.5872,均处于勉强协调阶段,港口、产业、城镇之间互相促进的效应开始显现,南通近年来综合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就是最好的经验证据,同样,逐年增加的耦合协调度也说明南通正在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迈进,但是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港口对产业和城镇的引领作用较弱,限制了整个系统的协调水平.
(3)盐城2010~2012年的耦合协调度均为0,均处于极度失调阶段,受港口子系统的拖累,产业和城镇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三者相互促进的效应尚未显现,“港口-产业-城镇”系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比较来看,江苏沿海三市无论是处于引擎地位的港口,还是处于纽带地位和支撑地位的产业和城镇,都还难以支撑起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行,亟待对港口、产业、城镇三大子系统进行全面补强。具体而言,连云港濒临失调的主要原因是港口的引领作用不够强大,同时产业和城镇规模均偏小,对于港口的支撑作用有限;南通在产业和城镇的双轮驱动下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主要制约因素来自亟待优化的港口结构,正是反映港口结构的集装箱指标拉低了港口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取值;盐城极度失调的直接诱因是港口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取值为0,综合实力很弱的港口所能发挥的引领作用极其有限,既难以拉动临港产业的集聚发展,也难以推动临港城镇的跨越发展,所幸广阔的城镇腹地空间可以为港口的快速自我强化提供有力支撑。
从提高港产城联动要素的耦合度看,推进沿海地区港产城联动发展必须确立“一盘棋”战略思维,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协调推进的内在动力,探索差异化战略模式。
一是立足沿海的优势和条件,大幅度提高沿海开发的集聚效应。
充分发挥江苏省沿海地区兼具“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两大独特优势,突出港口建设龙头,强化港口的专业功能,打造定位清晰、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优势显著的港口群。连云港的“一体两翼”大港、盐城的“一港四区”、南通的“一港两翼、江海组合”均体现了集群发展思路,今后应完善这种战略布局,加强港口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港口的生产服务能力,提升港口群的竞争优势。
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培育体系健全、链条完整、结构合理、规模效应显著、比较优势与集聚优势高度耦合的产业群。目前,沿海三市分别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相应的临港产业进行重点扶持,连云港的石化和冶金、盐城的汽车和能源、南通的船舶和纺织均已经开始显现集群优势。今后的重点努力方面包括: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延伸临港产业链条,完善临港产业体系,培育临港产业集群;加强自主创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构筑临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城镇群。目前,沿海三市普遍采取了组团开发的模式进行城镇建设,既有城区项目的组团,又有小城镇或港区之间的组团,既加快了城镇建设进程,又优化了城镇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连云港以港口引领下的产业和城镇规模双重扩张为战略,盐城以新型城镇化推动下的港口和产业加速融合为战略,南通以产业升级和城镇组团双轮驱动的港口优化为战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二是加快形成联动发展的协调合作、激励约束、评价反馈机制。
江苏沿海开发的核心区域涉及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虽然同属一省,但是三个异质的行政区域,并且港口条件、产业基础和城镇化水平各不相同,在这样一种跨多个行政区并且异质性显著的区域实施港产城联动,虽然拥有国家战略规划进行统一协调,但是仍将面临本位思想、恶性竞争的严重制约,特别是在争取港口建设资金、培育临港产业方面的同构竞争,将严重侵蚀整个江苏沿海地区港产城联动的内在动力,甚至可能在港产城联动旗号下演化成沿海三市的港口竞赛和城建竞赛。
针对本位利益侵蚀“港产城联动”动力的问题,建立灵活多样的协调合作机制,包括跨区域的协调合作机制、跨行业的协调合作机制、跨组织的协调合作机制以及独立的通用型协调合作机制和临时性的协调合作机制,形成江苏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局面。当前,可以考虑在沿海开发办设立“港产城联动”促进委员会,在各市设置联络员,通过主导组建专门谈判小组调解制约联动发展的纠纷和冲突。
对于地方政府和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而言,关键是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推动“港产城联动”的效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同时对阻挠联动项目顺利开展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企业和民众而言,关键是利益奖励补偿机制和监督惩罚机制,对主导重大联动项目或因支持联动项目而受损的主体给予利益奖励或补偿,而对因私阻挠联动项目的主体则要予以严惩。
江苏沿海地区实施“港产城联动”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对特定时期、特定项目的联动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并且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主体,以进一步优化新一轮的联动发展效果。
三是突破瓶颈制约,完善联动发展的资金、技术、信息支撑。
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瓶颈。加大各级财政对“港产城联动”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为项目融资提供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设立“港产城联动”专项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港、产、城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相结合,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提高沿海三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围绕港口、产业、城建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专家展开专项攻关,争取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领先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缩短先进技术与市场的距离。
整合沿海地区信息资源,构建以“港产城联动”为主旨的网络信息平台,突破信息瓶颈。及时向相关部门或相关群体传递联动发展的需求信息;提高信息质量,准确反映相关主体在参与联动发展方面的行为表现;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定期组织关于“港产城联动”的理论研讨和专题研究,开设“港产城联动”论坛、微博,广泛收集和传播联动发展的网络信息。
(作者单位:江海学刊杂志社)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