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白秩序”还是“活力街区”?——城市街道管理的认知及抉择

发布时间:2014-08-21    

/胡小武


频见城管追打摊贩,亦见摊贩刺杀城管,引发了“偌大的城竟容不下一名摊贩”的热议。城管之“恶名”,在很多老百姓的心里,或许已经埋下了心理阴影。城市管理是一种政府行政执法的权力,商贩在街边摆摊设点是获取生存机会,倘若两者在街头结下“梁子”,必深陷“双输”的泥潭而不可拔,成为“无解”的“中国式城管之痛”。

“城管之痛”,有诸多“病因”,对街道秩序认知的偏颇是重要的一个。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城市空间变迁。不少决策者到发达国家的城市考察、学习回到自己的城市,希望将所在城市的马路街道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丝不乱,要“看上去很美”。在这种理念支配下,从立法到管理过程,都追求一种“想象的”秩序和美观。很多决策者误以为每条街区都一模一样的笔直、干净、没有任何设施才是“街道秩序”,甚至认为街区报刊亭都影响了市容,更何况摊贩?

其实,城市街道的可控制的“乱”,往往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活力、包容和市井化。一些城市为了解决就业,特地开辟了摆摊的区域,开辟出一些夜市空间,同时也放松了一些管制,在一些时间段和地点并不过多干涉。这样做,虽然看起来有点有碍观瞻,但其实聚集了街头人气,方便了来往路人和市民。一些流动商贩、地摊、扁担摊,在很多时候都能提供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食品,价格也公道,因此给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这种便利性和选择性,事实上都能够增进街道公共生活的活力和趣味。很多外地人或市民,往往就是在流动摊贩或者是地摊上,找到了舌尖中的味蕾记忆,体验了一种随意的巧遇。

美国著名的城市学者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特别提出街道活力需要依靠报刊亭、露天咖啡店、地摊铺、商店橱窗等形态凝聚。不仅如此,街道的安全感、归属感,也需要这些“占道经营”的设施来得以增进。中国城市的管理者不能因为一有摊贩和流动商贩,一摆地摊、一搞街头表演就统统驱散、驱赶、乃至追打。最终是形成一条条人单影孤的大街,一到夜晚就让人觉得进入了无人区。殊不知,摊贩是一个城市商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街头表演是一个城市文化艺术创意的策源地,报刊亭是一个城市阅读水平的加油站。如果一味地追求“苍白的秩序”,忽略这些城市更为珍贵的品质,何谓宜居,何谈创意,何提城市吸引力?

治愈“城管之痛”,亟待树立街道秩序的“区间思维”。我们应该提倡一种可控的街道秩序的理念,只要在不突破城市街道公共交通秩序底线的前提下,不妨多开辟出一些可供摆摊设点的街区空间和时间;在除了少数需要禁止的区域,要释放出尽可能多的空间,开展一种“自由放任式”的街头生活实践,给各种有兴趣的公民随意发挥,或涂鸦、或练摊、或弹唱、或歌舞。在不违背公序良俗,不做违背法律的事情,不破坏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给予街道生活最大的自由和活力。这即是一种城市管理的“区间思维”。区间思维,也是一种人性化城市管理理念。城管的立法、执法都需要找到一种缓冲、缓和、柔性、人性的空间,来容纳一个城市最大的善,来容纳一个“中国国情”下的城市街道生活的现实需求。不要在推卸责任的时候,想到了中国国情,而做事情的时候,便忽视了中国国情。

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现代生活中的不走极端,都体现为一种区间思维的文化性格。其实在日常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我们一直都在践行着“区间思维”。诸如政治上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左右两个端点之间,就是一种区间。经济上不能过分自由放任,需要宏观调控,也是一种市场经济管理的区间。社会生活中的社区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公民自觉,都是一种区间化的理念。特别是本届中央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区间概念,更彰显了区间思维的重要性。

城市管理的区间思维,就是诉求一种多元化的丰富多彩。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区间化管理理念,也才有可能培植出各种文化、商业、艺术创意发芽的土壤。很多城市一直高呼打造创意之都,结果整个城市连一片涂鸦墙都没有,一个街头创意雅集都不存在,一个地铁流浪歌手都没有,一个卖有趣的自制物品的地摊都没有。这诸般都没有,创意之城难道能够从天而降?所以,城市管理者或许应该重新思考街道生活的群众路线,从区间管理思维中探寻一座城市的活力、魅力、创意和宽容的“种子”该从何而来。

城市本来就是一种多样性、异质性和充满机会的生活空间。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必须具备神圣、安全、繁荣三大功能。其中的繁荣便是因为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市场、广场、街道公共空间,商业、文化艺术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人和故事的发生。街道需要秩序,但不需要高压形态的苍白的秩序;马路需要干净,但不是杜绝市民生活而带来的干净;马路需要美丽,但不是片面主义的美丽。

城市的良善管理,应该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中,重新设计一套审美标准,包括政治审美、经济审美、文化审美和空间审美,才能真正树立区间思维的理念,让城市表达出真实的美,并真正让来到或居住于城市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作者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