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不能论斤称

发布时间:2014-08-21    

/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战略一词使用最泛滥的地方,去书店浏览,或在各种行业会议上,满眼满耳最多的、也是最唬人的就是战略问题,似乎各种观点、意见,或方案,一旦冠以战略二字,仿佛就自动加冕为博大精深不可置疑的真理,因此,人们越来越爱用战略二字。可事实上,就初步观察的社会行为而言,基本上都没什么战略思维。

中国人喜欢说战略,不仅对自己是这样,对竞争对手或不管真假的对手,也是这么想的。比如美国,在中国各种媒体上,一旦牵涉中美事务,更不要说摩擦过节,则各种专家学者和平民百姓,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美国对华战略的阴谋啊!至于美国人到底有没有那么深沉和阴险,美国在具体实践中到底理念和作为如何,以及如何演变,那是几乎没人关心的,只有极少数从事有关研究的笨人会努力钻研,但也没有用,因为本无人关心这些具体的走势和演变,大家认为,只要认定一个对方的战略,那就是高屋建瓴了,就能百战不殆。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美国人与中国人恰恰相反,从历史文献看,可以说,美国佬是世界上最不喜欢使用战略一词的民族。特别是美国政府,直到2002年通过一个所谓《国家战略安全文件》,才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国家战略这样的词汇。至于历届总统的那些大政方针,特别是全球政策方面,一般形成自己的特点之后,会被总结为一个“主义”,不是指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义,而是一种规条之类的东西,这些规条的核心不是什么高瞻远瞩,而是具体的政策,也就是根据环境估计,运用自身资源,针对具体问题而提出的解决计划。基本来说,除了极少数专业学者,一般政客或企业家,如果滥用战略,多半是要被人视为业余和荒唐的,当你大权在握,你要提出政策,这才是你的本分。

为什么从政府到企业,欧美普遍没什么战略思维,却处处充满政策思维呢?原因自然很复杂,但首要的原因是,无论政界,还是企业,负责营运的人都是任期制的,而任期不会无限长,无法根据假设的未来情势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结果去投入资源。换言之,自你接任之始,倒计时的时钟已经开始滴答作响,而你的责任,无论是民选,还是董事会聘任,对你的业绩的考核,都是以短周期为时间尺度的,你必须清楚说明你厘定目标的理由,以及随时接受市场和社会制度化的监督,在此环境下实行你的计划。在这种有限时间和责任伦理的工作模式下,要谈那种长时程、全时空的战略,你恐怕立即会失去目前的工作机会。

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在一个战略满天飞的社会里,很可能这也是一个有限责任缺乏的社会。因为,战略是一种长时程的规划,战略的思维是一种一战定天下式的终极结果思维,因此,战略在现实中经常会成为一种逃避现实责任和滥用手中资源的工具和借口。未来尽管尚未来,但道理上没有人敢于反对,也正是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你可以运用权力,为任何你宣布的未来风险或利益而毫无顾忌地投入资源。至于这些资源的收益,因为牵涉终极存亡,所以,没有人去质疑。在中国社会,神乎其神的诸葛亮式的战略人人皆说,但很少有人说这其实是战略的滥觞。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