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空间:社区民主治理新技术

发布时间:2014-08-21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课题。无锡市滨湖区太湖国际社区引进和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搭建居民讨论社区事务新平台,使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发生了由封闭、半封闭状态到透明化的转变,居民的角色发生了从决策接受者到决策参与者的转变。

 

 

美国学者哈里森·欧文首创的“开放空间”会议技术,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民主协商讨论形式。“开放空间”会议技术,通过提出话题、小组讨论、制定计划等环环相扣的议程,让十余人、上百人甚至更多的人,聚集在一个空间内,自行讨论,达成共识,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开放空间”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的会议大不一样。它是一种可以激发各类群体、机构创新的方法,可以提升领导力,建立有创造力的组织,使得人们在工作中产生非凡的结果。无论是培训,一个两至三天的会议,或者普通的员工例会,“开放空间”会议产生的结果都十分有效,尤其适用于解决复杂的问题,或是大家的想法有分歧的情况。

20139月初,太湖国际社区开始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进行居民自治管理新探索。第一次会议就社区活动中心自治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结束后,社区按照居民意愿,将活动中心功能室实行开放管理,让居民自主“认领”,由居民负责功能室的维护使用。到目前为止,书画室、电子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功能室运转良好,尤其是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梦想空间”,更是获得了灵山慈善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完成了内部装修、设备维护等建设工作,每天都定时为中小学生服务。在开放空间讨论会的推动下,下辖一个自然村两个商住小区、户籍人口3300余人、常住人口近5000人的太湖国际社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居民自治管理、社区共建共治的新模式。

“社会管理需要技术”。特地从北京赶来指导太湖国际社区居民讨论的宋庆华说,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会议规则,那么许多会议往往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中。“开放空间”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居民自治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平台。

 

 

没有传统的主席台、发言席和听众席,与会者完全平等地围坐一圈,按照一种简单易行的参与规则,讨论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20131124日上午,在太湖国际社区活动室里,举行了一场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议,“草根议员”聚首讨论明年社区要做哪些公益项目。

“不论你是单位的领导,还是一个普通退休老人,你们的发言都同样重要!”主持人的开场白,让与会者们平添几分责任感。

经过短暂的相互自我介绍,原本相互陌生的居民们很快熟络起来,大家“交头接耳”一番后,马上进入了下一个议程:提出讨论话题。居民代表、社区党员代表、楼组长、特色团队负责人、辖区单位代表等50余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组织下,踊跃地对2014年社区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社区缺少一个提供早餐的服务网点”、“希望把社区里有专长的人组织起来开展志愿服务”、“建一个儿童兴趣室”、“最好有个社区卫生服务点”……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讨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一张张写着2014年愿景的“任务书”迅速贴满了会议室的一面墙。

第一轮“海选”出来的10多个“话题”,整合归纳后,又交给“草根议员”们,根据各人兴趣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更加深入的讨论。到下午3点会议结束,大家就关注度最高的5个问题达成共识,将之列为2014年太湖国际社区的公益项目。

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开放空间”达成的共识,并不是甩手交给政府去办,而是形成具体行动方案,每个项目都明确了责任人,由居民自己参与实施。社居委主任王琛临说,在项目方案细化和实施的过程中,社区会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对于一些需要资金投入的居民诉求,将列入明年为民服务的重点工作中。

 

 

北京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主任宋庆华:

20131124日,太湖国际社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聚焦2014献策社区发展”的开放空间讨论会,这场由社区居民自己为2014年社区发展作决策的讨论遵循了社区需要什么发展只有居民最清楚的原则,实现了我的社区发展我做主的有效参与。事实上居民们提出的建议都是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特别是当这些建议通过居民说出来和居民自己去制定行动计划时,我们就会看到居民把自己的责任也放进了行动计划中,同时他们也会在执行计划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社区参与式发展的过程。参与式发展是政府和社区建立良性互动的手段之一,它是指社区发展主体能够参与社区发展的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的全过程,并在过程中提高发展社区的能力。同时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赋权给社区并提供项目发展的经费和技术支持(技术支持可以通过购买专业机构的服务实现)。滨湖区的实践符合时代的需要,也符合新时期的社区建设需要。我们期待讨论的后续发展,使社区建设真正做到以发展居民需求为目标。

无锡市滨湖区副区长殷毅:

随着改革的推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滨湖区的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挑战,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区建设中要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方式。作为探索新机制的尝试,太湖国际社区率先建立了由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合作的“开放空间”社区参与治理机制。这一机制,通过将参与式治理纳入到社区建设的各个领域,做到了将政府想为百姓做的事与百姓对政府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政府所做与百姓所需相符合,逐步改变了原有的“政府买单,老百姓不买账”的尴尬状态。这一机制,探索了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项目化管理服务模式,使居民在社区服务的决策、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全程参与,实践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激发了社区居民管好“自己的家”、履行社会职责、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当前,正值全省上下掀起“政社互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热潮,太湖国际社区的“开放空间”机制无疑给我们区政府做好社区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探索途径,理应肯定和支持。目前我们已开始研究制定《关于在全区开展“政社互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计划设立专项服务购买资金,成立专家课题组,在全区社区全面推广“开放空间”社区参与方法和技术,让居民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和协商民主来参与社区治理,在基层民主政治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无锡市民政局副局长严健媛:

太湖国际社区是一个以购买商品房的住户为主体的新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和就业层次相对较高,但也是一个典型的陌生人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幸福社区建设面临挑战。可喜的是,社区党组织和社居委一班人更新理念,积极探索社区建设之路,开放空间讨论会正体现了社区建设“自治、互助、共建、分享”的理念。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不但要协助和承接政府的一些事务,更要反映居民的诉求,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基本的公共服务,但有限的人力和资金是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无限需求。太湖国际社区居民通过开放空间讨论会,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居民在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也在分享着社区建设的成果。另外,社区党组织和社居委积极动员和整合物业管理单位、业主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等各种资源,实行多元共治,也体现了社区建设从行政化转向社会化的思路。

 

  

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赵勇:

“开放空间”讨论会是组织或机构围绕特定主题,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空间氛围引导参会人员自由畅谈、民主研讨,充分吸收集体智慧以取得良好研讨效果的会议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召开方便、沟通顺畅、反馈及时等特点,不再局限于“台上台下”的举手交流方式和“提案”交流方式,便于实现“零距离”对话。无锡市滨湖区太湖国际社区所进行的“开放空间”讨论会通过对“2014年社区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明确主题,组织社区居民等进行深入讨论,发现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需求解决方案,是基层社区管理的一种有益尝试。增强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也为党组织、政府部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运用“开放空间”讨论会方式创新社区管理,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要防止代表“被参与”。从太湖国际社区参会人员来看,主要是居民代表、社区党员代表、楼组长、特色团队负责人、辖区单位代表等50余人,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居民代表身份的取得方式、取得过程、代表性的强弱要有科学性。“开放空间”讨论强调的是自由进出与平等相待,需要组织者注意的是,并不是有多少人来或者是谁来重要,互动与对话的质量才是关键。参会人员要切实防止“被参与”,如果能够通过事前公告的方式邀请所有有兴趣的社区居民主动参会,那么可能民主代表性更强、所讨论的议题也更能接近社区广泛的群众。需要考虑但往往无需担忧的是参会人数,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组织一次“开放空间”,根据接待能力确定会场最高人数,讨论期间允许自由进出可以解决参会人员过多问题,而事前能否宣传到位、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平时工作是否到位、代表性和凝聚力是否够强也可以从无硬性规定状态下的参会人数中得到反映。如果居民参加讨论不热情,参会人数过少,组织者则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二,参与讨论遵循“双脚法则”。参会代表们分别组成对应的三个公益项目行动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途径或者制定行动计划的做法值得提倡,其前提是这种小组的划分是自发的,而不是“被划分”的。同时,小组的成员应该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也就是说没有哪个人一定属于某个小组,就一个个体的讨论者而言,他应该可以在任何时候出现在任何小组,发表意见或者聆听。小组讨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防止回到“项目、提案”制度的老路。自发性的选择是参与开放空间讨论会的绝对必要条件,与之相似的,小组的划分不能是人为的,而必须是纯“自愿”的,小组讨论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参会者可以自由到任何一个研讨会场,分享他人的观点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会议的任何时候,如果有人觉得在某处没有贡献和学习的时候,可以走到别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双脚法则”。

第三,举办“开放空间”讨论的频率,一般来说,间隔时间不做硬性规定,但不造成问题的积压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开放空间”讨论到底应该何时举办?多久举办一次?这都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思考与逐步规范。要防止“开放空间”讨论流于形式,变成拍照片、写新闻的“作秀”。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开放空间”讨论机制,做到事前有宣传、事中有组织、事后有回馈,让“开放空间”讨论切实能够解决群众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四,社区居民通过“开放空间”讨论会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在宏观上是否可行值得讨论。“凡是在会议上通过的每一个建议都会被采纳和实施”的承诺不宜过度强化,毕竟社区居民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讨论问题,这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难免会和其他社区、单位得利益有所冲突,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更高一层次的协调。同时,“开放空间”讨论会这种模式对参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是否适合于所有社区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