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建设的应有理路

发布时间:2014-08-21    

文/周毅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把建设这一精神家园绘进了“两个百年”的目标蓝图之中。探索这一精神家园的哲理解读和路径建构,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必有之义,也是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崇高使命感的人们的责任所在。

毋庸讳言,在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当下时刻,我们事实上面临着“耻言理想、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什么都行”之类的各种社会思潮、社会观念的矛盾和激荡。立此每有风沙迷眼之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孙正聿的著作《人的精神家园》力主“以英雄主义精神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倡导人“活出意义”、“活出尊严”,唯其如此,“才有幸福生活,才会‘梦想成真’。”《人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国人精神家园建设的应有理路,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精神家园的责任情怀。

在中国梦总图景中展现精神家园的应有亮色。《人的精神家园》从当下中国的现实生活出发,从“你幸福吗?”和“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两个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的流行问题出发,指明“梦”和“幸福”就是生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里,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家园,也不可没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既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又是把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实现中国梦的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在对精神家园的理解与把握中重温马克思的科学真理。生活之树常青是因为“问题常在”,问题是思想之花。在对精神家园的探索中,《人的精神家园》不是从概念、定理、逻辑原则出发,而是从问题出发,在对精神家园的根基、构成、培育、构建、充实等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中,把人们引导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面前,聆听他们的哲言,体悟他们把握问题的立场与方法,并应用这种立场与方法追寻把握人的精神家园的思路。《人的精神家园》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人精神家园的观察和分析,同时也是具体而实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现实世界的根基上探索构建和充实精神家园的路径。《人的精神家园》以现实世界为精神家园的根基,阐明精神家园的文化内涵,指明人的历史活动所创造的文化构成了人的精神家园,这是观察、分析和探索人的精神家园的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立场。《人的精神家园》由此出发,从生活、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哲学、理论、心态和理想等方面,放开眼界,力揽百端,讲述了精神家园的生活基础、构建精神家园的文化内涵和充实精神家园的各种途径,直面当下探讨了精神家园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