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德才观

发布时间:2014-08-21    

文/段培华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他著的《资治通鉴》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可谓家喻户晓,是治国理政的宝典。作为政治家,司马光特别重视人才的“德行”,他认为,选拔人才一定要“以德为先”。

司马光重视人才的“德行”是总结历史教训而得出的“经验之谈”。《资治通鉴》开篇即讲述了智伯有才无德的教训:春秋战国之交,晋国内部卿大夫家族竞争激烈,韩氏、赵氏、魏氏、智氏都十分注重人才,尤其是家族继承人的选拔。在智氏家族选拔继承人时,家族领袖智宣子不听族人劝告,最终选择智伯为继承人。智伯这个人高大威武、精于骑射、能写善辩、坚毅果敢,可以说这些长处都超越他人,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很不仁厚,德行不足。族人认为将来智伯恃才为恶,智氏宗族一定灭亡。后来的结果也正是如此。智伯执政后,智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已经远过于韩、赵、魏三家的任何一家,但随着智氏的强大,智伯德行的弱点愈发显现。文献记载,智伯在与韩、魏领袖会面时,当面戏耍和侮辱韩氏的君主与大臣。智伯在与赵氏一起出征时,曾无故辱骂赵氏的领袖。智伯还无端向韩、赵、魏三家索取土地。此外,智伯对自己的臣民也不如韩、赵、魏三家宽仁。最终,因智伯贪婪、强横而又无礼,导致赵、韩、魏联合灭亡了智氏。

总结智伯有才无德的教训,司马光进而阐述了自己的德才观:一是从人才分类角度看,才德兼备为“圣人”,才德全无为“愚人”,德行胜过才能的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的是“小人”。二是从德才关系上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三是从选人用人角度看,必须重用“圣人”、“君子”,如果没有“圣人”、“君子”,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司马光进一步阐述道,有德行的人被人尊敬,有才能的人被众人喜爱。然而尊敬的容易疏远,而喜爱的却容易亲近。所以作为考察者,大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忽视了他们的德行。特别是五代时期,不论文臣武将均是有才者多而有德者少,国家因而总是叛乱迭起,动荡不安,这也许是司马光特别重视“德行”的缘由。

选才用人必须将德行置于首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的这个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德才观的主流思想,也同样是我们今天要遵循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