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研究]加快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4-08-21    

文/丁宪浩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经济率先发展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化工业的率先发展。2012年苏南重工业占全省的61.79%,宁镇等地重工业在工业中占比高达81.5%以上,最低的苏州也超过了74%。但是,传统重化工业多属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危险的行业,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安全构成严重危害和潜在威胁,一些石油、化工、钢铁、电力等集中布局的区域环境影响已相当明显,酸雨率、雾霾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另一方面,虽然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依循“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明确了“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的结构调整目标,但作为“世界工厂”的苏南地区,工业仍会保持较高的比重和可观的规模。因此,创新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路径,是新阶段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面临的重要课题。

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多重目的

围绕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服从、服务于现代化美丽苏南建设目标,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应该以环境友好为核心,达成多重目的。一是产能升级。重化工业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升级优化,形成适合苏南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城市密布、环境余量有限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产销优势。二是布局合理。依据有利于废弃物处理和生态建设、有利于居民安全、有利于规模结构调优、有利于生产经营的原则,对苏南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重化工业地域分布进行调整,尽快形成适应现代化美丽苏南建设需要的生态功能良好、安全威胁可控、生产经营便利的产业布局。三是功能优化。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重化工业的多重功能优化,主要包括凸显生态功能、强化社会功能以及改善经济功能。

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式

为了实现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过渡的目标,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须采取多种方式全面推进。一是产能调节。一方面控制产能规模,顺应“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产业结构优化原则,关停环境危害较显著的产能,控制产能扩增速度,扩增方式以置换为主,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前提下新增先进产能;另一方面转移消极产能,将超过本地资源环境容纳能力的产能向环境容量较大的区域迁移,将环境威胁较大、不适合在苏南地区布点的产能如石化、钢铁等向区外合适布点的区域迁移。二是布局调整。重化工业布局要按照三化要求进行调整,即环境影响安全化,重化工业布点远离大中城市等居民密集区、生态保护区及水源地等生态环境敏感区、交通枢纽要冲等特殊区域,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对居民及社会安全的威胁;产能布点集约化,科学规划、积极发展重化工业集中区,形成土地等资源节约、基础设施配套良好的生产条件,加速实现重化工业在有限地区、有限范围的集中集聚;产业衔接链网化,在产业兼容、无安全冲突的前提下,注重重化工业集中区产业分布的上下游衔接配套、产业间衔接配套、生产与环保衔接配套,形成产业联系紧密、产业配套协调、生产效能良好、生态效益明显的链网化特色产业集群。三是产业结构高新化。以高新技术对传统重化工业进行改造升级,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提升重化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设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推进重化工业结构高新化。四是产业形态绿色化。摒弃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危险的环境冲击型生产模式,推广降耗低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模式,打造绿色理念贯穿产业运行始终,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消费顺畅衔接、可持续循环的新型环境友好型重化工业,使之成为能够装点现代化美丽苏南的柔和绿色。

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大刀阔斧

重化工业转型升级能够获取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眼前也需要支付可观的成本代价,阻力、困难也很多,必须确立绿色现代化发展理念,下大决心、大刀阔斧努力推进,才能取得理想成效。

1.编制实施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基于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在现代化美丽苏南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原则要求,尽快着手编制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本着生态优先、积极可行、科学合理的原则,对转型升级目标、要求、原则、对象、方式、途径、顺序、措施、配套政策、实施步骤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详细的筹划安排,经过认真论证提交省人大审议通过,使之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稳定性,并要求和督促苏南各地立即实施。对南京、无锡、苏州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及沿太湖、长江区域的石化、钢铁、化工、造纸等环境影响威胁显著产能的搬迁淘汰,也应编制相应的地方专项规划,并加快推进实施。

2.采取推进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实施鲜明的政策导向,对淘汰类产业产能实行限期关停政策,对迁移类产业产能实行引导扶助政策,对限制类产业产能实行挤压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产能和产业高新化改造实行激励支持政策。使用有效的政策工具,合理运用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等,体现鼓励、限制、禁绝等政策导向,营造倡导支持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采用复合型推进方式,法律规范、行政监管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既尊重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因转型升级损害企业利益,又大力推进重化工业绿色化转型、不因市场失效造成转型升级停顿,促进苏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有效推进。

3.加快重化工业集中区平台建设。以现有工业园区、开发区等重化工业集聚区为基本范围,按照环境影响安全化、产能布点集约化、产业衔接链网化的布局调整原则,规划布局重化工业集中区,条件允许应积极争取对现有园区进行调整、撤并,努力改变一些地方开发区、园区过多、过滥、过散、过小、开发程度偏低、发展水平不高的局面,确有必要时可以考虑安排新设新建少数集中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平台建设要高起点、高要求,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便利的生产环境、良好的产业配套条件、强大的服务功能、可靠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障能力,从而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良好的发展空间,能够有效承载重化工业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