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 望
自2003年起,我国各地竞相开展了新的一轮重化工项目开工热潮,对于带动区域经济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居功至伟,也使一些地方经济增长对重化工的巨大依赖在近几年逐渐显现。但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化工业面临资源的制约、环保的压力,其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石油和原油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4.98亿吨和4.88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增速较2012年下降2.8和1.7个百分点。在国内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严峻形势下,化工行业市场需求,特别是与工业投资、能源等密切相关的石油、合成材料、基础化学原料等的需求长时间未能有大的改观。
受累于宏观经济增速下滑,重化工领域的固定投资增速处于下降状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固定投资完成额144.81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68.42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58.85亿元、化学纤维制造业86.72亿元、橡胶和塑料制品业352.81亿元,同比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投资下滑的同时,重化工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的制约、能耗的逐年增加。统计显示,2012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能源消耗总量18115.44万吨标准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6995.54万吨标准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58.00万吨标准煤,2008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3747.01、28961.13、1448.58万吨标准煤。
能耗的增加并没有给重化工产业带来更高的GDP比重的增加。统计显示,以重化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处于逐年下跌的状态。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02年的44.8%下降到2013年的43.9%,下降0.9个百分点。
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增速出现下滑。相关统计显示,化工行业中的主要分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以及利润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虽然这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系,但也印证了重化工行业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难。
此外,产能过剩也是重化工领域面临的另一大困境。2013年4月,工信部下达化纤等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专业协会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尿素产能过剩约1800万吨;磷肥(折纯)产能超过国内需求1000多万吨;氯碱行业全年装置利用率约70%,聚氯乙烯装置利用率约60%;甲醇装置开工率约50%;电石行业新增产能约400万吨,远超过全年淘汰的127万吨产能,装置利用率约76%。
在发展面临制约的同时,重化工行业也面临着无法忽视的环境安全问题。
近年来,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重化工领域污染事件频发,环境事故高发期以及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期已经猝然来临。重化工领域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人身生命安全的威胁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态破坏性灾难。重化工产业不断挑战环境承受的底线,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以长江沿岸为例,不完全统计,我国的长江沿岸聚集着约40万家化工企业,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石油化工基地。“化工围江”已成不争事实。随着各类化工园区的建立和港口码头、储罐、化工项目的蜂拥而至,长江水质污染的风险逐年增加。
中科院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千米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自2007年以来,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突破300亿吨,相当于每年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巨大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长三角的窘境仅仅是重化工业污染的冰山一角。由于重化工污染,近两年雾霾天频发。相关统计显示,作为重化工业重地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约占国土面积14%、占GDP总量近7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8%、51%,其单位面积污染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3.6倍。而该区域正是雾霾严重的地区,区域内82%的城市达不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环保部排查显示,目前我国化工项目中超过80%布局在临江、濒海、靠湖等“三临”敏感区域。特别是在我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着石油、化工等诸多大型项目。重化工产业临近环境敏感区,时刻威胁原生态安全。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化工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布局性风险,已经出现了重化工产业转移与安全防范机制脱节的现象。即使每个项目都是达标排放,但由于整个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许多大型化工园区或项目聚集在一起,还是会产生污染叠加效应,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近几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从产业升级的大局出发,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对重化工业出台各项严厉政策。国家能源局为2014年能源工作定下的目标是,控制能源消费,其中能源消费总量38.8亿吨标准煤左右,增长3.2%,煤炭消费量38亿吨,增长1.6%。同时,还要优化能源结构,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0.7%,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2.7%。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6.5%,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以下,这一数字在去年为65.7%。来自资源、环境的压力似乎把重化工产业发展逼到了墙角。
面对如此严厉的环保标准,面对日趋紧张的能源资源以及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如何突围成为重化工产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发展高新产品清洁能源成为解决重化工僵局的必由之路。专业人士认为,未来化工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将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发展高新化工产品转变,从规模化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
以煤化工为例,在北美页岩气冲击,油降、气升、煤稳的能源结构变迁图景中,中国煤化工尤其是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中国特殊的资源禀赋,煤炭在能源领域地位无可替代,有序建设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已经作为“十二五”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煤化工对于中国多个化工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尿素行业,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水煤浆、航天炉)的煤头尿素企业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对乙烯行业,煤制烯烃成本仍处于需求安全线内,成为中国乙烯工业的重要补充;煤制乙二醇的成本优势依然明显,国内巨大缺口留待填补。
上表显示,中国的重化工业能源消耗远远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重化工的环保标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宏观层面来看,改变布局,成为解决重化工产业污染的现实选择。毋庸置疑,中国的重化工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布局性风险,已经出现了化工产业转移与安全防范机制脱节的现象。这种布局的不合理有一定的历史因素,而对于重化工污染的解决路径,重要的是合理改善布局,避免化工厂在人群聚居区和城市水资源供给的要害地区,从物理距离上控制。所幸,政府已意识到这一点,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已开始实施。目前,国内许多化企已有了搬迁计划。如作为化工产业的重要基地,南京市政府决定,十年内推进金陵石化及周边、大厂、梅山、长江大桥地区四大片的工业布局调整,此举将影响中石化、金陵石化、梅山钢铁厂等多家企业。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重化工企业的沿海布局变迁或将改变重化工产业区域分散、集约化水平偏低的现状。
重化工业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现代意义上的重化工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还包括电力、石化、冶炼、重型机械、汽车、修造船等,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