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服务:制造业转型下一站

发布时间:2014-08-21    

文/刘江红

我国制造业依靠投资驱动和人力成本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发达国家重振高端制造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挑战,发展动力难以为继。为此,我们提出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为这种转变输入新的动力,将传统制造业带入“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工业制造”向“工业服务”转变的下一站。

“产品载体”转型为“价值载体”

一个创意设计代表和凝结着文化精神和创意想象,同时通过创意的运用,能够将各种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同时促进各类资本(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一种无边界的软性产业要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最核心功能是实现“价值传达”,与制造业融合后可以变传统制造业的“功能性产品生产”为“多维度价值创造”。

从“产品载体”转型为“价值载体”,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传递过程。从产业链关系来看,是创意者、制造企业、创意产品、创意市场、创意开发五个关键环节的协同与关联发展。创意者通过智力活动创造文化价值,制造企业通过制造环节将文化价值物化为具象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是创意的物化与市场化发展形式,在市场销售行为中通过产品消费传播文化价值。其与传统制造业生产和销售不同,创意设计可以延伸工业制造品的价值,突破产品一次销售一次价值实现的经济模式,从产品功能、产品形式、产品审美等多个方面带来价值增值。

创意设计和产品生产经营高度结合,是创意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企业创造附加价值的重要武器。创意设计的目标始终是赋予产品和系统更卓越的功能、更优美的形式、更良好的心理感受和无法低端复制的产品独特性,以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满足和引领市场和社会需求。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特征来看,20世纪6070年代期间,制造环节和前端研发设计与后端销售品牌差距不是很大,但随着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成本降低,现代制造业中生产制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后端销售与品牌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在整个价值实现过程中,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研发设计来讲,就是要把文化要素融入产品形态、产品功能中,研究艺术文化所产生的独特效应,如结构改良带来的舒适感、造型美学带来的审美情趣、色彩变化带来的个性体现等,真正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从品牌营销来讲,就是要凝练出产品中附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精神,贴近市场讲述品牌故事,将工业产品与人们的普遍情感和历史经验相联接,将产品销售转变为情感传递的过程,提升产品文化价值。

“内部经济”转型为“循环经济”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也体现在对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改造,即从“体内循环”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体外循环”,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和发展壮大就是这种转型趋势的集中体现。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依附于制造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加深,进而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与制造业高度融合,也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现代制造业专业分工的细化,使原先作为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会计、营销、咨询等服务职能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制造业的生态环境逐渐呈现出由“内在化”向“外在化”的演进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领域已经在“生产能力”完备的情况下,更多考虑市场引导的战略发展问题,以创意和设计等为核心的服务业成为关键。而这种服务的有效提供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要更多依赖外部专业性力量。

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性的社会服务,为制造业提供更专业的知识性服务,促进制造业不断升级,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制造业日益增加的对知识技术等资本的需求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两者形成互动互促的局面。

“制造经济”转型为“服务经济”

人类社会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加工、生产、销售的传统道路已经不适应市场求新求变的演进规律,现代制造业的更新需要“打破制造业思维”,探索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欧美国家的一些优秀制造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制造链上的高额利润,主要就是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凭借着资本和技术优势抢占这个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高点,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制造服务业”。结合社会生活发展的趋势,未来“制造服务业”将呈现三个趋势。

一是数字化制造。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发的《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长篇“特别报告”中指出,人类正在迎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数字化”,以此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生产方式。未来制造业的生产系统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互联网成为贸易、信息交流的关键性渠道。在数字化制造背景下,消费市场中多样的应用需求和个性文化审美追求成为可能,云计算、智能制造、3D打印等技术的进展,预示着个性化与规模化设计制造服务相结合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根据不同需求推行快速交货,保障高质量、低成本和重环保的市场供应便成为影响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由此,服务业活动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制造业的主要就业群体将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的专业人士。

二是产业要素集约。围绕信息技术、新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制造业服务经济”,以设计、技术、创意的输出为主,不需要大规模的制造过程,普通劳动成本占比低,对土地和空间的需求少,属于劳动集约型和土地集约型行业,产品价值和特征由技术和个性化决定。在要素投入中,产品大多是实物与服务的结合,实物生产部分模块化、标准化程度高,不需要长距离运输和大面积仓储,可以突破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要素约束问题。信息技术向工业、服务业全面嵌入,制造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将打破传统的产品生产流程,制造业和服务业不仅在产业链上纵向融合,产业链本身也将重组,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将体现二、三产业的深度无缝融合。

三是全球网络。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知识的移动也更加频繁,创新活动已超越企业和国家的边界并进而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全球范围内多领域、多学科协同成为必然。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而且需要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人文艺术间的深度融合。建设全球化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网络,能够促进全球设计资源的共创分享,推动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柔性、网络、全球分布式制造发展,形成全球网络设计、制造、服务和经营融为一体的新格局。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ine�:1(&� �M� margin-bottom:0pt; margin-top:0pt; " >STRATEGY || 战略研究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