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口城市化助推人力资本强省建设

发布时间:2014-08-21    

城市对人力资本的集聚和人力资本要素对城市化的推进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通常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文/夏海勇

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就摆脱了“人海战术”,不再单纯依靠人口数量取胜,取而代之的是人力资本的较量。江苏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但能不能跃变为经济资源和财富资源,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提升人力资本存量,除了大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外,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市化质量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首先,城市是人力资本集聚的重要平台。作为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具有特殊的“洼地效应”,拥有更高人力资本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流动和迁移到他们认为增长更快更能够发挥他们作用的城市。由于城市对人力资本的集聚和人力资本要素对城市化的推进这种双向互动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通常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外一些城市正是通过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城市质量的逐步提高集聚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促进人的素质提升。

其次,城市化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加了人力资本需求。城市的出现是分工演进的结果,城市化使得以土地为依附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向城市集聚发展,各类产业不断完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体现城市特征的各种生产活动不断出现。城市化越发展,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越大,专业化分工就越细,单位人力资本投资越小。同时,由专业化分工导致的人与人的关联性增加,也扩大了社会生产和累积知识的能力。城市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引发生产要素的重组,人力资本要素能够提供一般要素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迅速提升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刺激了人力资本投资扩大供给。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又将促进人力资本再投资。一定意义上说,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配置变动的结果。

再次,城市化能够产生正向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城市成为经济、技术、知识高度积聚的场所,技术、工艺、知识更新换代频率加快,造就了城市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劳动力流动频繁,职位演替迅速。要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普通员工,都需要不断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只有拥有更充分的人力资本存量,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城市化带来的密集的教育、文化、娱乐、卫生设施等“硬件”改变,也能为城市居民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提供更良好的环境支持。

据测算,2013年江苏城市化率达到64.1%,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然而,江苏的城市化发展对人力资本建设的促进效应还未充分释放。不管是从加快城市化步伐的需要出发,还是从提高人口素质的需要出发,都呼唤在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人的城市化助推人力资本强省建设。

第一,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趋势,从战略高度认识人力资本建设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强大的制造业,大量物质资本和从事简单劳动的外来劳动力支撑了制造业经济的快速崛起。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在短期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很容易诱使人们放弃对人力资本进行可持续的投入,而满足于从事简单劳动。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依靠高投入和低成本劳动力的经济发展已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提上议事日程,总的趋向是从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一转变的过程恰好与新型城镇化同步,适应这一趋势,在新一轮城市化中应通过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及就业引导政策等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向激励,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人力资本建设的重视。

第二,重点支持苏中、苏北中小城市建设发展,使之成为吸纳人力资本的主要“蓄水池”。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化最低经济门槛作用机制对于进城农民顺利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上升的同时,劳动者进入不同发达水平的城市,需要具备的人力资本存量有所差别,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门槛问题。显然,要进入经济社会发达的苏南主要城市,需要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当前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背景下,如果低收入家庭高投入之后的预期人力资本回报不足以抵消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就很难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这种高门槛一定程度上并未起到激励人们对人力资本进行长期投资的作用,也无法吸纳大量存在的人力资本,尤其是中低层次的人力资本。因此,江苏的城镇化战略应重点聚焦苏中、苏北,将资源较多地向这些地区的中小城市倾斜,不仅有利于形成大中小城市梯次、有序发展的良性格局,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家庭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使苏北地区中小城市成为吸纳人力资本的“蓄水池”。

第三,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村劳动力自由迁徙、自由择业。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就业,也影响人口稳定、有序的流动。要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环境,包括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进一步拆除城乡壁垒,促进城乡交流,解除对农民身份的禁锢,继续放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更为良好的外部条件。创新用工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创造农村劳动力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在城乡自由择业、合理流动的社会环境,使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居民在劳动力市场上享有相同的权益。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安排拉动仍然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加快转移,促进城市化与农民就业非农化同步发展,从而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态度和偏好,推动其从简单农业劳动者向有一定职业能力素质的城市产业工人转变。

第四,多渠道促进知识积累,充分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要通过调整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交通、通信、公共文化场所等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有利于知识积累与溢出的新平台。加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使更多人能够享受高质量、无差别的教育。通过入职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升进城农民工素质,提高其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努力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新优势。在通过政策引导知识经济集聚发展的同时,注意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高度契合,加大R&D投入,加大对知识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使城市建设的过程成为知识经济产业崛起的过程,充分发挥城市在形成知识和信息交流网络方面的优势,形成对人力资本尤其是高水平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

(作者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