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晓明
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客观需要,还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之主观诉求,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进程中,高校都应该有所作为,努力探索加快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高校智库建设举步维艰
高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但不同体制条件下的高校,其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高校必须直面很多现实的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保守。保守的思想认识来自两个方面:在一些政府官员的意识深处,认为高校远离社会实践,高校教师习惯于纸上谈兵,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对来自高校的意见或建议不屑一顾,甚至带有几分轻蔑。在不少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心目之中,高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和精神家园,必须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高校教师应恪守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面对现实问题,狭隘地将“是什么”、“为什么”视为己任,而将“怎么办”抛向了政府官员。这两种保守认识,导致高校学术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和分离。
第二,运行机制制约。运行机制的制约同样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政府运作机制看,由于高度行政化、官僚化的管理机制,使高校应有的独立、自主、批判精神等优秀特质被无情地消解甚至埋没了,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一次又一次的争论和博弈过程中,高校逐渐被边缘化了。另一方面,从高校运行机制看,由于高校分类、分级等人为的“标签化”管理模式干预,高校管理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甚至背离学理,不遗余力地追求一些建设指标(如学科、项目、论文等级别和数量等),使高校与真正的学术以及社会需求渐行渐远。
第三,形式主义作祟。从政府层面看,一些官员为了彰显其政绩,便以“政产学研”名义与高校合作,奠基、挂牌、剪彩等场景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合作程式,但从内容看,却鲜有实质性的成果产生。在其眼中,高校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标签”或“招牌”而已。从高校层面看,一些高校管理者根本没有从科研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制度设计等方面给予“社会服务”以必要的政策性保障,而是依然故我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于是,便有了一种奇异乱象:一方面一些高校管理者如数家珍般地孤芳自赏一些数据或指标,另一方面教师却沉湎于书斋而无暇他顾。现实中的高校社会服务之形象,要么是部分教师“跑单帮”或友情客串,要么是政府和高校的官员们心知肚明、徒有虚名的集体亮相而已。
不难理解,在这些现实问题面前,高校智库建设可谓是举步维艰。
打通高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物理围墙”
推进高校智库建设,既需要精心守护精神家园,又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打通高校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物理围墙”。
高校的本质在于文化,而文化具有开放性和保守性两大特征。就其保守性特征而言,高校必须坚守“精神家园”,在这种坚守中传承文化,使学生获得文化启蒙、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鼓励学生文化创新。高校可以没有“物理围墙”,但不可没有“精神围墙”,高校必须小心、审慎地维护与社会的距离。如果高校堕落成为社会的“技术服务站”和“员工加工厂”,这不仅是高校的黄昏,也是人类精神的日落。从文化的开放性特征看,高校又必须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文化。但是,这种服务社会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应当体现为高校自发、主动、自觉的行为,而并非政府的强势介入和干预而导致的被动行为。可以说,寻求高校办学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者的共同心声。
传统管理模式使得中国高校发展模式整齐划一而失去应有的个性与特色。为了消除这种负面影响,政府对高校实行了分类、分级管理,人为地给高校贴上“地方”与“直属”、“211”与“985”等“标签”,这种“标签式”的分类、分级管理模式,非但没有达成高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等良好初衷,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权力对高校的干预,严重背离了学术发展规律。
急于求成的为官心态与“为政一届、造福一方”的观念交融于一体,衍生出种种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从政府官员视角看,高校与机关、企业无异,“政府办高校”这一主体意识决定了其行政管理的基本路径和方式,很少关注高校之本质特色和学术之发展规律。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离了高校本质和学术规律,其办学结果必定令人失望。从高校管理者层面看,由于政府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在世人眼中早已不是学术的象征,而成为具有行政级别的官员,其对“政绩”的考量和追求也与真正的学术渐行渐远。
另外,现在有很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属于远离社会现实、凭借个人兴趣和爱好的“书斋式”研究,即便偶尔有一些横向研究任务,也多是一些“游离式”、“跑单帮”的单干。究其原由,则是高校学术考核和评价的偏差。长期以来,高校科研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的“重纵向、轻横向”倾向,在职称评审、资格认定、考核奖励等人事管理环节中,高校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论文(著)和成果奖励等“纵向”指标给予很高甚至绝对的权重,而忽视甚至无视社会服务性指标。基于此,教师便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一些狭隘的意识。很多教师认为,社会服务只是“贴补家用”的一种无奈之举,而非真正的学术研究。因而很多教师对社会服务怀有一种不屑甚至排斥的态度。显然,高校学术评价的认识和行为偏差严重制约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东吴智库:在改革中起步
苏州大学具有开门办学的优良办学传统。承继这一传统,苏州大学勇敢推倒“物理围墙”,密切与地方政府、行业联系,探索出“以合作平台为载体、以项目投放为路径、以成果共享为目的”的校地、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并将这种富有成效的运作机制以制度形式给予表达,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校事业发展。
学校成立非营利性质的、独立法人中介机构“苏州东吴智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简称“东吴智库”),藉此有效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优质师资,根据苏州、江苏乃至国家层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政府、行业合作组建研究平台(如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地方政府与城市治理”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与苏州市委组织部共建了“苏州党建研究所”、与新加坡邦城规划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共建了“苏大•邦城未来城市研究中心”等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积攒,增强了学校建设东吴智库的自信。
首先,突破了地方财政体制的束缚。作为省属高校,苏州大学尽管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但不属苏州财政体系覆盖之列。建立东吴智库,与苏州地方政府、企事业合作共建研究平台,无疑是一种体制创新和突破。地方财政、企事业以项目形式给予经费支持,很大程度上弥补和缓解了学校科研经费之不足,真正有效践行了“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合作促双赢”的办学理念。
其次,促进了优质科研资源的整合。对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人才的协同与合作。东吴智库的诞生,不仅有效打破了学科、专业间壁垒的制约,而且成果挣脱了学院(部)之间行政壁垒的桎梏,使这种优质人力资源的整合成为可能。教师从远离社会现实、凭籍个人兴趣爱好的“书斋式”研究,开始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田野调查;从原先“跑单帮”式的横向科研工作样态正渐渐演变成为“跑马帮”模式。在这场变革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对文科服务社会的认识和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潜移默化中,教师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问题意识得到了提升和强化,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风气和习惯日渐形成,大大提高了科研能力和科研质量。
再次,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问题来源于现实,而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理论研究课题,进而提升纵向科研的学术水平,这是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收获,东吴智库的基本经验就是: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紧密结合,将现实问题研究的落脚点与区域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主动介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指南的制定工作。事实证明,随着“东吴智库”的建设,苏州大学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作者系苏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