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镇江市国资委副主任
著名财经评论员
李克强总理不久前撰文指出,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李总理的话,可谓一言中的、一针见血。
事实就是如此,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以后,经济活动中一直被速度和规模掩盖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逐步暴露和显现。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更让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前以更加激烈的方式爆发了。如果仍然为了眼前的需要和一时的利益,采取强刺激政策,不仅这些矛盾和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迅速爆发。
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产能过剩导致的经济结构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环境风险等。而这些风险,无不与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毫不客气地说,如果采用短期强刺激政策,所有的风险都有可能被进一步积聚,并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连续爆发,形成强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虽然说当前的经济形势也不乐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但与将这些方面的风险进一步积聚和隐藏相比,“微刺激”政策的风险要小得多,产生的效果也要好得多。因为,中国的经济并不缺速度,就算经济增长率下滑到7%以内,也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硬着落”了。关键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看经济增长速度的“含金量”。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思路,似乎并没有完全转移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方向上来,对政府投资、房地产投资、城市建设投资等的依赖依然十分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对经济增长速度有所顾忌,有所忌惮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含金量”,也就很难让人放心了。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在如何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尤其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宽松,给了各级政府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最大空间。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必须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中央的统一行动上来,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这条主线,突出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突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要做到这一点,短期强刺激政策就不可能再用,也不能大规模地用,取而代之的只能是“微刺激”和“温和刺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体质,也已经承受不了强刺激的作用了。强刺激只会让中国经济风险更大、问题更多、矛盾更突出。就算能够度过眼前的困难,也是补一损三,不仅不能治本,就连标也治不了。
去年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可以说是没有毒副作用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治疗方式,而不是泻药、神经麻醉药等立刻见效但毒副作用很大的药。也许,这样的治疗方式,短期效果可能不会十分明显,但是,长期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如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等,都是立足眼前、放眼长远的有效手段。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实现经济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将越来越成熟。
总之,“微刺激”或“温和刺激”方式,才是当下中国经济最现实的选择,也是最理想、最具智慧和魄力的选择。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