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苏·媒眼

发布时间:2014-12-16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理论探索》杂志载文:近十年来,江苏农业劳动力不仅数量上以年约5%的速度逐年下降,而且在年龄、性别结构上渐趋失衡,农业劳动者平均年龄达58.6岁,且多为女性。为此,江苏省采取了培育、引进、统筹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通过普及和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农业从业人员。对一般的农技人员、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专业服务人员等进行普及性职业培训的同时,把农业生产组织中的骨干力量和种养大户、专业经纪人等作为职业农民的重中之重加大培育力度,并严格公共培训资金的检査审计,提高农民培训和农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二是通过吸引各类人才形成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队伍。出台增强农业农村吸引力的政策,如设立现代农业青年创业基金,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投资创业者等群体到农村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三是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确立现代农民的职业性。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藩篱,淡化农民的身份性质,使农民真正成为依赖其农业职业技能而非依附于土地的职业化农业从业者,农民如同工人一样可因其技能自由流动。 

  发挥区域多样化分工的作用 

  《商业时代》杂志载文:多样化分工能有效促进江苏城市集聚经济的发展。根据江苏的省情实际,应降低徐州等城市对于资源性产业的过度专业化水平,苏北集聚程度较低的城市应选择制造业作为专业化部门并保持在适中的专业化水平。南京应保持对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依托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基于知识分工的高端提高产业多样化水平。苏锡常要保持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优势,同时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苏北城市,适当提高三市市辖区的多样化特征,注意三市在区域分工中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建议将市场化和城市化两者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宏观层面促进城市间的一体化进程,消除行政壁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微观层面上,优化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在适当的政策引导下,加快苏北中心区域和城市增长极的发展以避免极端的“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并建立起规模等级与职能分工合理的城市体系。 

  江苏物联网产业要在三个方面求突破 

  《技术经济》杂志载文:未来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可在以下三方面实施重点突破:一在平台方面。应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应用平台为新型商业模式提供政策与机制保障。发挥集群创新的优势与作用,制定物联网行业与技术标准,引领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二在人才方面。除了引进技术人才外,引进商业、管理人才也同样重要,建议以企业为主体,在政府提供政策支撑的模式下,通过产业链引智与协同培养来提升高端技术水平和管理人才素质,为物联网产业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本保障,保持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活力。三在资金方面。引入风险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应建立民间资本投入激励机制,通过完善物联网产业相关技术推广与应用的补贴机制,优化产业引导基金管理运作,建立公共资本与民间私人资本、跨国直接投资之间的高效的资本协同投入机制,提高各类资本的运作效率,为新型商业运营模式提供资金保障。 

  打造淮江区域“海上新门户” 

  《改革与战略》杂志载文:淮江区域作为中部崛起进程中的重要区域之一,是人口与资源丰富的大河流域、中国“T”形发展主轴边缘的潜在增长地带,但长期以来缺乏真正出海口。而目前,长江下游口岸超负荷运转、航道门槛和相对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大陆桥运输模式的现实障碍,促使淮江区域必须寻找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外向口岸。在淮河下游打造新的出海门户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不二选择。盐城深水港群地处淮河下游,具有建设远洋贸易大港的天然条件,通过港口群与城镇群的联动发展,依托正在兴起的特大中心城市,当仁不让地成为淮江区域走向世界的第一门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