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无疑是当下中国经济最为显著、最为准确的标签。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他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到:“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一种趋势性的、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经济增速的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
毋庸讳言,许多人都有挥之不去的“速度情结”。但继续保持以前GDP高速增长状态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潜在增长率下降已成为不争事实,保持高速增长几无可能,因而做不到;随着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保持高速增长代价过大,因而受不了;经济总量和基数变大,即便增速减缓仍能保持较大的增长绝对值,足以实现预期目标,因而没必要。
事实上,中国经济告别长期的高歌猛进,不仅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更是决策层理性研判抉择的结果。
这一换挡回落的过程,本身也是结构优化、动力更新、民生改善的过程。新常态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断上升,消费的增长拉动作用超过投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这些变化,延续了近年来结构优化的积极势头。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正在加速更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市场活力和改革红利有效释放。同时,新常态下稳定的、较大的经济增量,可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有利于就业充分、社保完善、物价平稳。
总的来看,新常态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三期叠加”的矛盾和问题并不会因此而自然消弭,各种风险隐患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显性化。长期积累形成的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或会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楼市风险可能触动地方财政问题而引起连锁反应。因而,对新常态应该辩证认识,既要坚持战略思维,摆脱“换挡焦虑”,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