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比法”

发布时间:2014-12-19     稿件来源:《群众 • 决策资讯》     作者:方 遒    

 

人与人相比,由于先天的禀赋(包括体质、智商、性格)、后天的修炼(包括接受的教育、经受的锻炼)各不相同,加上各人所生的时代、所逢的机遇、所处的地域、所在的成长环境以及所具备的家庭背景、所拥有的人脉资源的种种差异,自然会有不尽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遭遇和命运。嗨!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不比也罢!

其实,“人比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比”法,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单纯计较个人的得失浮沉,只顾跟别人去比“位子”(官阶)、比“票子”(俸禄)、比“房子”(官邸)、比……世人谓之“攀比”。“比”是为了“攀”,恨不得人间所有美满幸福,个人能独擅其美,独占鳌头,这种“攀比”是少数人的专利。如果某个不太识相的普通人硬要拔高自己的身份,去高攀那些巨鲸大鳄,跟他们比滋润,比光鲜,只能称之为“妄比”,只会越比越纠结,越比越恼怒,越比越活不下去!但是,只消调整一下“比”的对象、“比”的内容、“比”的目的,则“人比人”又将会是另外一番气象。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这种“自嘲”式的“下比”,它虽然不失为一种旷达与明智,却毕竟带有几分阿Q的麻木与奴性。

而旨在完善自我、发掘人生价值的“人比人”,则是既“向下比”,又“向上比”的。清代学者李惺说:“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这里所说的“人比人”似乎跟李渔的“人比人”相近,其实大有区别,因为,旨在完善自我、发掘人生价值的“人比人”不止于“比”,而且有所“为”——“向下比”不是为了求得自我安慰,而是为了激活一份爱心,更加关注境遇“不如我”的弱者,尽可能地给予他们一些温暖和鼓舞;“向上比”(兼顾“德”、“才”)也不是故作姿态,佯装谦虚,而是因为要自尊、自强,力求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自然就必须对于“胜于我者”高山仰止,见贤思齐。

“人比人,好做人。”只有学会“人比人”,才有所参照,才能目中有人,知道如何“做人”。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