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邓小平学决策

发布时间:2014-12-19     稿件来源:《群众 • 决策资讯》     作者:汪汉忠    

 

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具有独特决策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战略家。邓小平的决策思想、决策风格和决策案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也是领导干部学习科学民主决策的最生动的教科书。

人民利益:邓小平决策的价值支点

邓小平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岗位,决策时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并以此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邓小平认为,一切决策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因而应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决策成败的根本依据;要始终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本着“对人民负责”、“为人民造福”、“取信于民”进行决策。决策者一定要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生活,忠实反映群众的愿望。

同时,邓小平认为一切决策必须体现民主。在决策过程中要体现人民群众决策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的权利”。主张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扩大人民实际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条件。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离开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再正确也只能束之高阁。

实事求是:邓小平决策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不然,我们开会就只能讲空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邓小平认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最大实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这一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从这一实际出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改革的突破口。从这一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这一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步走”“不是说制度,是说生产、生活水平”,这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全党全国人民对以后70年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前进、对一个目标实现后接着应该奋斗的目标是什么,有了清晰的方向感和明确的共识。心里有了底,有了奔头,这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量。

一切从实际出发,内在地要求按辩证法办事。邓小平在决策中特别注意按照辩证法办事,反对走老路,也反对走邪路,坚持走新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决策中,他特别重视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说“国际上一些人在猜测我是哪一派。最近我对一位外国朋友说,说我是改革派是真的,可是我也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保守派,那末也可以说我是保守派。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没有大的波折和弯路,没有走老路邪路,一直在走新路,就是得益于邓小平按照中国实际实事求是地办事决策。

实践标准:邓小平决策的重要原则

邓小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唯一的大讨论。决策来源于实践,又要服务于实践,要由实践来检验和完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十分关注决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抓住时机,果敢地付诸实践,让决策变成现实实践。为了检验和不断完善决策,他还要求“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要求对所有重大的决策都先“试点”,看其是否成功,然后再决定大范围推广。

邓小平高度重视群众实践检验政策的效用。南方讲话中,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大大丰富深化了决策检验标准。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好坏,也是判断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曾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邓小平是立足于实践进行决策的典范。在设立经济特区的决策过程中,他就采取了“看实践”的态度。他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这种既重视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又重视决策的实践效果的谨慎态度,保障了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符合中国国情,成为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的强大驱动力量。

敢于担当:邓小平决策的突出风格

邓小平73岁高龄第三次复出时讲过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种精神就是敢于担当的精神。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受命主持中央工作,毅然决定进行全面整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进行工业整顿,农业、科技、文教整顿,军队整顿,落实干部政策,以及制裁派性动乱分子。整顿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先行官先行”(铁路畅通),“元帅升帐”(钢铁生产上升),生产发展,人心大快。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开始准备党的整顿,并且认为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党的整顿“主要是讲加强党的领导,反对派性,把毛泽东同志树立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使全面整顿向更深层次发展。全面整顿,对于全面动乱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党与国家正常工作秩序的恢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极大地增强了邓小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为后来粉粹“四人帮”拨乱反正奠定了群众基础,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预演”。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他敢于担当的精神没有消减分毫。尚未复职,他就剑指“两个凡是”,提出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复职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科学教育。在春寒料峭、人们普遍心有余悸的情况下,大胆提出要推翻“两个估计”(“两个估计”是指“17年来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和1949年后培养的大批学生“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的错误论断,解开了“四人帮”炮制并得到毛泽东批准的、捆绑在广大知识分子精神上的两个绳索。并且亲自召开教育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突破重重阻力决定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点燃了亿万人的希望,也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打开了重要的突破口。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