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倒逼江苏“外商投资+加工贸易”外贸发展模式调整
《经济研究导刊》杂志刊文:与日韩早期通过技术引进进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不同,江苏省等中国沿海省市选择了“外商投资+加工贸易”的外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能够迅速推动当地外贸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会越来越不适应当地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一方面,“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原料、设备、技术主要在国外,与当地产业关联度较低,技术溢出效应不足,对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的迅猛发展,挤占了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发展空间,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升级换代。
江苏农产品“走出去”须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杂志刊文: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江苏省自进入21世纪以来,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相对缓慢,其出口额落后于山东、福建等沿海省份,仅名列全国第六。江苏省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练好“内功”,如打造名牌产品、提高生产质量;还需要练好“外功”,如努力开拓新市场,完善国际销售体系。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对食品安全和环保方面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江苏省作为我国农业出口大省更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如宜兴红茶曾经因为茶叶农药残留超标没有通过美国检测标准而被退回。在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制约下,江苏省的蔬果对日本出口量大幅度减少。为了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对江苏省农产品出口的阻力,一方面,应不断提高自身农产品质量,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检疫机制,努力达到发达国家要求的进口标准。另一方面,应实时关注国际上对绿色贸易壁垒规定的最新动态,避免掉入发达国家的贸易陷阱。
发明专利成江苏制造业向高端攀升亟需补齐的“短腿”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刊文:在江苏省历年的各项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种专利的数量都低。在三类专利中,发明比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更具有技术含量和创新性,比之外观和形态上的创意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最能代表技术创新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偏小,制约了江苏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势头,同样也说明江苏省部分企业的自主设计能力较弱,许多关系生产的核心技术欠缺,导致受制于人的局面,一些企业因为无法实现自主生产制造、没有自己的品牌而只能进行贴牌加工,承担的大多是产品的低端环节加工,附加值很低。因此,必须变江苏制造为江苏智造,使得靠加工得以生存的制造业升级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型制造业。
加快江苏软件产业由大到强跨越式发展
《中国信息化周报》报道,过去十年,是江苏软件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2003年到2013年,江苏软件产业收入由150亿元增至5117亿元,软件企业数由几十家上升到4540家,产业规模总量及软件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江苏省拥有南京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及无锡、苏州两个在建中国软件名城试点,构成全国最重要的软件产业集聚区之一。为加快江苏省软件产业由大到强跨越式的发展,江苏省将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强化骨干企业培育,提升企业竞争新实力;二是强化业态模式创新,实现融合发展新境界;三是强化智慧江苏建设,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四是强化产业生态打造,提高创新协同新水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