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进入互联网时代

发布时间:2014-12-19     稿件来源:《群众 • 决策资讯》     作者:李志起    

 

互联网让中国农民再也不用害怕“酒香巷子深”。通过与淘宝等电商合作,各地优质粮食、肉类等农畜产品可以平价在互联网上销售,让中国南方消费者品尝真正的东北大米、吉林人参不再成为奢望。农民只要在网上点击下单,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种子、化肥等农资就会很快送到家中。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农民通过互联网平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

互联网思维将改变传统农业,升级和转型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选择。传统农业企业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尤其需要“转变思维”——顶着压力,寻找动力,看清趋势,把握未来,化问题为机会,重新为企业制订战略定位,重新为自己找到新的价值。

互联网思维并不神秘,关键是把客户放在中心。只有洞察客户尚未满足的需求、提供让客户离不开的黏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夺制高点。

安全食材也好,名优土特产也罢,都属于餐桌文化的一部分,是相当丰富的产业体概念。这是一个空间极其庞大、需求极其个性、选择极其丰富的全产业体,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全部满足“餐桌文化”的需求,单枪匹马的时代要过去了。

我国农业大部分企业仍然保持小规模经营的模式,这种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不仅不利于行业规模的扩大,而且限制了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出于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农业必须积极应对,拥抱移动互联网思维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打通田园到餐桌的绿色通道。大家都知道城市人的购物行为和习惯已经被各类超市或市场垄断,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打通一条通往消费者餐桌的道路,那就得让消费者购物更方便、更放心、更有趣味性,这便是农业O2O模式,但绝对不是简单的电子商务或者微信营销。如果谁视微信营销为神,迷信微信能搞定一切问题,那就真的要出问题了。

加强农企的品牌意识。农民或者传统农企的商业意识薄弱,没有市场的概念,更无品牌的意识,无法有针对性与持续性地包装与宣传,更无法接触到稳定的销售模式与渠道,导致农产品供求信息的贫乏。在我看来,我国有些地方搞家庭农场纯属浪费土地资源,这些家庭农场只能在市场面前忍气吞声,挣着辛苦与收入不对等的血汗钱,靠政府扶持勉强度日,弄不好就成了中国农业改革的试验品,成了垫脚石!

充分利用销售大数据平台。我们都知道一件商品的流通靠的是三方的行为,购买者、供应者和销售者,而其中的销售者是最重要的一环,或许此时此刻我们要将销售者的概念再次革新。从虚实角度讲,购买者与供应者为实,销售者完全可以用虚拟服务平台代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买卖人”、“二道贩子”。大数据平台便是一个提供供求信息的服务者,通过平台的带动,整个市场才逐渐形成并运作起来,数据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对数据处理、加工,预测未来趋势,指导决策服务,跨行业的业态对接更是价值连城,未来通过大数据驱动的营销决策方能引爆市场。

目前我国农村农产品陷入尴尬境遇,一方面需求旺盛,寻找不到货源;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未能将农产品放入市场流通。那么谁来做中间者呢?谁来制造这样的市场并使之活跃起来?相信大家比我更清楚。

大数据的应用与管理是农产品未来竞争的主战场。应当加快无线领域市场营销构建,抢先实现与移动互联网新市场潜在客户的无缝对接。以手机APP客户端作为进入移动互联网新市场的突破口,构建无线领域市场营销体系,以个性化的营销服务提高消费群体的忠实度和满意度,是传统农企制胜未来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关键。

(作者系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