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大难题。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想方设法缓解企业融资难的矛盾。然而,融资难的矛盾尚未缓解,融资贵的问题又出现了。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除极少数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成本都远高于法定成本,高于企业的承受能力。这些年,在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普遍效益不佳、经营困难的大背景下,银行利润却如潮水一样上涨。
按理,银行和企业之间应当是平等互利关系,银行效益也必须建立在企业效益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效益越好,银行的效益才能越好。但是,中国的银行和企业之间,根本没有这样的平衡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企业效益随市场波动,银行效益则始终保持平稳上升的格局,是一条永远向上的直线。原因在于,银行投放给企业的信贷资金,并不是按照企业的需要,而是按照银行的需要和意愿。
事实也是如此,今年8月国务院提出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10条措施,针对的都是银行在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时的不良做法。如融资链条长、不合理服务收费多、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低等。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贷款成本很高、代价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问题不是没有看到或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而是谁也不愿意去打破这样的利益格局,不愿意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平等互利关系。因为,银行已成为能量巨大的利益主体,而围绕这个利益主体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分享利益的一员。所以,当银行的乱收费问题受到舆论和公众的强烈质疑和抨击时,有关方面还在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为银行进行辩护,认为银行的收费是合理的,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是完全应该的。
如果银行不是一个垄断主体,而是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都要依靠竞争来获得市场的认可,得到其他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接受,那么,也就不可能高高在上,也不可能想增加融资成本就增加融资成本。所以,融资成本高,表面上看是因为银行的经营秩序太乱,而实质则是银行的垄断地位没打破,改革速度太慢。
记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曾提出通过加快市场化步伐,提升我国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但是这项改革一直没有启动,至多是小打小敲,根本没有在体制和机制上做文章。直到温州等地的改革方案出台,才算真正触及金融灵魂深处的东西。但是,由于整体方案尚未研究出台,缺乏顶层设计,地方改革仍在摸着石头,甚至还在空中飘荡,没有产生明显效果。也正因此,困扰企业的融资成本高的难题,也就只能是就问题谈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在提出10条措施后特别强调,从中长期看,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要依靠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治本之策,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财务硬约束和发展股本融资来降低杠杆率,消除结构性扭曲。也就是说,国十条主要是解决眼前问题,是治标。解决难题的根本,还在于改革,在于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在于让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于市场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从而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那么,有关方面就必须加快银行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方案制定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提出改革思路和目标。只有这样,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