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网络问政的规范化运行

发布时间:2015-01-13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凌 宁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腾讯微博联合发布的《2014上半年度腾讯政务微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615日,经过腾讯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81524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111728个,公务人员微博69796个。政务微信认证数超过5000个,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预测与前提》中指出,在信息社会里,所有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的。随着我们逐步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网络问政”的兴起,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逃脱“互联网政治”的侵袭。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问政对执政思维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网络问政的内涵

网络问政,是互联网时代下电子政务发展到成熟期推行的一种互联网政治形式。网络问政是指公民与政府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和活动,一般由网络理念、网络组织、网络制度、网络运行机制和网络信息等核心要素构成。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网络问政是互联网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广义上看,是在互联网上涉及国家权力和特定利益关系的政治现象;狭义上看,特指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政治权力、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其次,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参与交流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公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评政、问事于政府;另一方面是政府通过网络了解舆情民意、问计于民。再次,网络问政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具有方便性、及时性、平等性、直观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成为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问政的产生背景与现实价值

网络问政的产生主要源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与国家契约逻辑的规定性以及公共需求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是网络问政的前置条件。网络问政作为互联网政治的重要形式,其物质前提来自互联网的存在与发展。如前所言,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从政治、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互联网的意义、价值和本质提出新的理解,为提升互联网平台的应用空间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问政”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契约关系是网络问政的基本依据。现代政府的实质是人民通过社会公约(宪法和法律等)授权并委托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履行公仆的职责和义务。公共权力是为公民权利服务的公器。网络问政是基于社会契约的公共性理念的公共活动,是政府与公民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的桥梁与通道。公民与国家的社会契约关系决定了政府在网络问政中要坚持普遍原则、公正原则、平等原则、互动原则、开放原则、责任原则和法治原则,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对网络表现出的开明从政姿态,源于对权力与权利的深刻认识。

追求公共利益是网络问政的本质属性。政府公共性的探讨形成网络问政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理念。所谓公共性,即政府产生、存在、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公共目标、公共利益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网络问政产生于社会公共需要,网络问政“为公众所共用”的性质决定了其基本功能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政府增进公民权和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是网络问政的一块基石。

从政治层面分析,网络问政为网民构建了一个自愿参与政治、表达政治意愿的通道和平台。首先,网络问政,促使整个社会进入全民表达的时代,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问政渠道不足等问题。其次,网络问政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将原本视为上层建筑的“政”与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使公民直接表达政治意愿成为现实,使中国政治进入一个新的空间。

从社会层面分析,网络问政对于释放社会压力,促进公众心态日趋成熟和理性具有重要意义。改革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问题。通过网络问政的社会心理宣泄渠道,有利于消除社会心理障碍,促进社会公众心态日趋理性平和。同时,网络问政也是协调政府和民众关系的润滑剂,有利于缓解目前突出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减压阀作用。

从行政层面分析,网络问政对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利于政府把握社会运行的准确信息,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二是有利于公民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府,提升政府的回应力和行政效能。三是有利于推进政府流程再造。网络问政本身就是流程再造的产物,它打破了行政层级的困扰,重组和优化了政府的行政业务流程。

三、推进网络问政的规范化运行

出台网络问政发展规划。201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有序推进网络问政,必须坚持全局谋划,把网络问政的信息资源、制度资源、监督资源、管理和服务资源加以整合运用和集成创新,采用最切实的策略、最经济的路径、最管用的机制,对网络问政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作出整体规划和分期部署,并将网络问政纳入各级政府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完善网络问政法制建设。一是制定相关法律。应该看到,现行法律体系对网络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应在遵循网络立法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结合网络技术和政治民主的《网络问政法》,该法应以党和政府对网络问政运行为基本诉求,体现规范网络秩序和不妨碍公民政治参与自由的基本要求,以赋予政府义务为主要形式,把网络问政建设成为一个公众积极参与的网络表达秩序。二是强化网络问政平台的依法管理和服务。一方面要重视和汲取网民意见,充分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另一方面要对利用网络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整治网络秩序,促进网络问政的有效运行。

制定网络问政工作标准。制定科学的网络问政工作标准,是政府实现网络问政目标的具体化。制定网络问政工作标准,有利于增强政府网络问政的规范性,提升网络问政的品质,促进政府网络问政能力的提升。标准是网络问政更高层次的规范,是根本的制度准则,适用于网络问政的全过程。政府网络问政工作标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标准时应注意考虑:标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标准体系设计的规范化以及共性、个性标准的结合等等。

加强网络问政模式研究。一是加强网络问政的运行流程研究,实现网络问政运行流程合理、风险防范详尽、责任归属明晰、相关对策完备的基本规范。二是设计网络问政风险防控模式,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的风险防控机制。三是找准网络问政运行模式的关键环节,构建完善的网络问政机制体系。强化廉洁自律机制,构建制度约束机制,创新科技监督机制,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等等。四是研发“网络问政监管服务系统”,实现动态化管理。

推进网络问政工具创新。一是要创新政府网络问政能力工具。建议完善网络问政工作制度;实施“信息管理、资源整合、平台服务”三大战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标杆管理等方法。二是创新网络问政机制工具。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和社会运行规律,推进社会参与网络问政。三是创新具体网络问政工具。如网络问政信息发布、网络问政回应、网络问政评估、网友留言办理机制、政府购买服务等等。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省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