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逼出来的“审批革命”

发布时间:2015-02-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程大伟    

 

改革热土宿迁,正在掀起一场新的审批革命。2013年,宿迁市委、市政府按照“简政、放权、去利”的原则,大刀阔斧推进行政审批制度“1+10”改革;进入2014年,宿迁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目前,宿迁的“审批革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39月,宿迁建立了以《宿迁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为纲的“1+10”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系。

2014年初,宿迁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近两年深化改革的若干要点》,部署了七大类30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改革不断深化,“减法”逐步加码。工商登记的199项前置审批项目仅保留银行业、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非银行金融业、民用爆炸物品生产、危险化学品销售7项,压减率超96%

“减法”还体现在流程精简和壁垒破除上。20139月,宿迁率先在全省实施“四证一体”。伴随着扩主体、扩项目、扩层次步伐,并联事项已由试点时的首批4个部门4种证照事项,逐步扩展到14个部门27个并联审批事项。

而“三证合一”则是“四证一体”的升级版。去年123日,省政府将在“四证一体”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宿迁、泰州、镇江三市,列为全省“三证合一”改革试点。1229日,宿迁正式启动“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将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合并为加载组织机构代码号、税务登记证号的营业执照。

宿迁还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深度清理,57项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了87.98%,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明显减少。宿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清理机制。为清除审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将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堵住权力的“偏门”。

做足“减法”,市场活力充分释放,仅去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2367户,同比增长36.88%。

在深化改革中,宿迁敏锐地发现了一些尴尬的现象:卖陕西面皮、做美甲等小生意仍需要政府发证,此类不合理现象凸显出政府“有形之手”在管控微观方面的滞后。

为此,宿迁下定决心把这些隐性的行政审批减掉,以资格资质去行政化为实质突破口,进一步深化行政制度改革。在实际操作中,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放开培训;第二步,放开考试;第三步,放开发证。按照这一思路,全市建立统一的考试鉴定中心,将政府保留项目压缩至53项,其余的516项全部向社会放开。

去年4月,全球最大的考试鉴定机构——全美测评软件系统有限公司(ATA公司)入驻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承接了307项资格资质考试。可承担首席质量官等20多种资格资质培训考试的江苏方圆认证也已入驻。

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并非“做甩手掌柜”。宿迁专门建立社会组织诚信数据库,将诚信记录作为对社会组织和从业人员等级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了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社会组织的登记、年检、评估、执法信息等,真正把政府监管贯穿于社会组织运行体系的全过程。

宿迁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的“两资”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宿迁调研时认为,这项源于基层的改革创新了不起,“全省没有、全国首创,值得全省各市学习”。

通过实施“两资”去行政化改革,市场主体参与度大幅提高,同时带动了宿迁市人力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获证后本地就业率高达65%

在改革中如何避免“一放就乱”?宿迁的选择是,在审批事项取消下放转移后,管理监管的职能在增强。

今年16日上午,宿迁证照联动监管平台正式运行。该平台共分数据归集、上传信息、日志管理、警示管理、查询统计、系统管理6个功能模块,集纳了市场主体的工商登记、各类行政许可、监管和处罚等信息,全市49个部门可以实时传递与共享信息。

具体而言,工商部门在发放营业执照后,通过该平台向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告知信息,便于跟进管理;如果5日内相关部门没有将核准或处罚决定反馈给工商部门,平台将发出警报,避免发照与发证之间出现管理“真空”。

宿迁此举打破了各个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信息孤岛”,在全省率先建立起部门联动协同监管的新机制。对此,省工商局副局长杨卫东认为,宿迁商事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证照联动监管平台的启动运行为全省积累了经验、搭建了基础。

与此同时,政务服务云平台也于去年底上线运行,有效解决了因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导致的服务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市政务服务云平台包含“一网一库六平台”:一网即网上服务大厅;一库即行政权力总库;六平台即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12345热线与网络问政平台、法制监督平台、综合电子监察平台和政务服务绩效监管平台。市政务服务云平台的搭建,完善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政府热线、效能监察“五位一体”的政务服务体制。

 

【领导观点】

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 龚和:

作为后发地区和江苏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宿迁一直在积极寻找加速起跳、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宿迁审批改革的目标就是力求通过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努力打造江苏乃至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过程最透明的地区,再造一个发展的黄金期。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目前,宿迁的行政审批改革正在朝三个方面深化。

首先,重点聚焦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今年一季度,将重点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征求服务对象、县区和部门意见,使政府部门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权力阳光运行的基础上,上半年将启动市级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梳理权力事项办理过程中涉及的审批中介、盖章、收费、时限等情况,构建与权力清单相配套的部门职责体系,解决“法定职责必须为”问题。

其次,着力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管理。近期,我们将对市级非许可审批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深化非许可项目清理工作,不再保留非许可审批这一类别,堵住行政审批的“偏门”。按照办理便利化和效果有感化原则,在压减市级行政审批项目、解决“审批多”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市县同权扁平化审批和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破解“审批难”问题。

再次,积极探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方式。进一步增强主动监管意识,通过征求服务对象和利益相关方意见、开展专家咨询论证等方式,调整和完善监管办法。进一步细化监管标准,通过标准化管理的刚性效应,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加以约束,让监管过程更加透明、规范。进一步强化协同监管,充分发挥证照联动监管平台作用,对前置改后置的审批项目,督促服务对象及时办理到位;对监管职能相近、监管对象相同的,实行联动执法,形成监管合力。

 

【专家视角】

宿迁学院社会服务系副主任、副教授 杨殿闯:

宿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源头抓起,本着“弱化审批、强化监管”的改革思路,通过精简审批项目、再造审批流程和构建监管体系,减少了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将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真正落到了实处,实现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得益彰和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为更好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宿迁构建了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制度框架,从制度上确保了改革的顺利推进。在一些具体改革事项上进行了超前探索,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这项改革开创了全国先河,对全国面上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在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放管结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针对政府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从审批目的出发,按照 《行政许可法》和宿迁市相关文件的要求,对审批的程序和流程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并切实履行好对已保留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防止行政审批权力寻租行为,把审批过程变成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过程。其次,对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做好行政审批服务中介组织的培育、评估和监管工作,切断政府机关与行政审批服务中介组织之间的“隐性利益链”,防止出现“精英俘获”和行政审批服务中介组织的行政化倾向。

 

【记者观察】

宿迁是一座改革城市,改革是其最大的金字招牌。20139月以来,宿迁大胆进行审批革命,充分释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宿迁市先行启动注册资本认缴、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等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以及企业注册登记“四证(照)一体”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分别早于国家相关文件出台时间10个月、9个月。其后,以“两资”去行政化为重点继续破除“隐形门槛”。宿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总阀门,一个水阀关紧,最大限度“简政”,去除抑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种种束缚;另一个水阀放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社会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疏放社会“活水”,激发了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活力。

宿迁改革高度契合中央改革意图,准确把握了改革核心要义,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对上级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自我革命”创造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宿迁样板”,其改革思路和取得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当前,宿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从试点的“盆景”走向“风景”,各项改革也逐步上升到制度层面,构建起“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改革链条。永远先人一步,这也正是宿迁改革样本的典型价值所在。

(本栏目得到宿迁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