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动漫或成国产动漫发展突破口

发布时间:2015-02-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远 望    

 

据文化部最新统计,中国动漫产业已集聚了4600多家企业、近22万从业人员,2014年产值将达1000亿元。其中,手机动漫年产值已突破30亿元。业内分析认为,手机动漫对于中国动漫而言,是超越欧美日等传统动漫强国的重大机遇。

2014年动漫产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端游和页游逐渐进入成熟期,全年产值180亿元,实现稳步发展;手机游戏则依托4G网络和智能手机呈现了爆发式增长,全年产值190亿元,约占全国手游产值的69%。二是“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完美世界、智明星通、昆仑游戏为首的原创研发企业出口金额持续增长。三是并购、上市热潮进一步升温。

国家政策扶植动漫产业高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动漫产业产值从“十五”期末不足100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的470.8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1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为621.72亿元,2012年为759.94亿元,2013年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总产值达870.85亿元,较2012年增长14.59%。(图1

 

(图1

中国动漫的发展起步较早,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制作动画,前后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22-1975年为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1976-1999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政策对中国动漫产业大力扶植,原创动漫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00年国产动画片产量仅为4000多分钟,而2011年达到了26万多分钟,同时还有24部国产动漫电影推出,中国动漫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动漫产业与美日仍有较大差距

虽然我国动漫产业已初具发展规模,但整体来看,中国动漫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动漫产值同美国日本相比仍然存有较大差距。作为世界动漫产业的第一大国,美国在2004年的动漫产值已经超过2500亿美元。日本数字内容协会2012年发布的《数字内容白皮书》显示,2010年日本的动漫产值达到12.1兆日元,约折合1200亿美元。相比而言,中国2012年动漫产值约折合120亿美元,甚至不到迪斯尼公司动漫产值的1/3。迪斯尼品牌是当今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娱乐品牌,迪斯尼专卖店每天吸引2.5亿左右的顾客。(图2

 

 

(图2

此外,从国内动漫内容消费市场构成看,中国本土动漫产品占比仍然较低。中国的动漫内容消费市场仍然被日本和欧美的动漫所占据,中国本土原创动漫在我国动漫内容消费市场的占比仅为11%,而日本则占据了约60%的份额。

欧美和日本等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较多的措施。如美国通过实施“自由市场”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双重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一方面,美国文化企业实行自由企业制度,联邦政府不干预电影、电视、广播、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由各州及地方政府采取退税、减免税和贴息贷款等方式为盈利性及非盈利性文化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美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旨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大环境。日本自从实施“文化立国”战略以来,政府一直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以动漫、游戏、音乐等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不仅使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促进了数字新媒体动漫,尤其是手机动漫的发展。但高速发展之后,行业瓶颈出现。去年7月发布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4)》披露,中国动漫产业主要由投资拉动,未来需要考虑转型升级和效益提升,否则高速发展态势不可持续。当前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时机都已经成熟,正确的投融资决策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而正确的投融资决策则是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风险与收益的正确认识。

手机动漫有望迎来新机遇

自国家推出首部《国家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行业标准体系》以来,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内的多家动漫企业积极投入制作平台的改造及新作品的创作中。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成立手机动漫基地以来,以每年300%的速度在发展,总营业额已突破30亿元,将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文化部、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中国首部《国家手机动漫行业标准体系》,对手机动漫行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十分明显。由于标准实现统一,整个手机动漫已经引起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等互联网大鳄的关注。业内认为,基于广阔的市场空间与企业的广泛参与,中国手机动漫有望在动漫业第三次发展浪潮中迎来机遇。

手机动漫企业天津神界漫画董事长陈维东认为,手机动漫对于中国动漫界而言,是超越欧美日等传统动漫强国的机遇。因为动漫迷对于移动终端新鲜事物的狂热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可能会导致这个行业的技术、消费方式成熟度引领全世界。日韩手机动漫的发展,以及欧美手机动漫发展,都没有中国发展的如此迅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都成立了自己的手机动漫基地,中国联通也即将成立自己的手机动漫基地。

由于手机移动终端动漫的发展,由看动漫时代到了玩动漫的时代。看动漫是价值观的单向输出、单向接收,没有互动性,没有交互式参与性。但是到了手机动漫时代,就有了体验感的需求。整个世界未来都要跨入到动漫时代,电影采用了越来越多的3D技术,新闻开始进行虚拟影像播出,这些都是跟动漫密切相关的,可以称为应用动漫。

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有三次浪潮式变革,第一次是以传统纸质出版物和传统艺术动漫电影为主的传播形式及单一发展模式,第二次浪潮是以日本和美国为主的电视动画、图书、衍生产品相融合的“内容+商品”的产业化模式,第三次就是以手机动漫为代表的数字动漫。(图3

 

(图3

动漫游戏成资本市场的新宠

目前,动漫游戏已成资本市场的新宠。2014年,多家上市企业积极收购优势动漫资源,通过并购方式进军动漫产业。杭州长城影视通过四川圣达以10亿元购买宏梦卡通等6家公司100%股权,光线传媒以2.08亿元收购广州蓝弧文化50.8%的股权,浙江美盛文化以4200万元获得天津酷米40.10%股权,华闻传媒收购漫友文化85.61%股权。

20141128日,四川圣达宣布,公司拟通过支付现金的形式购买杭州长城、宏梦卡通、东方国龙、新娱兄弟、天芮经贸、宣诚科技共6家公司100%股权,并收购滁州创意园45.74%股权,全面进军动漫原创及衍生品领域。据四川圣达发布的资产购买预案显示,公司此次拟并购资产分为动漫原创、平台运营、衍生品三大业务类别。具体来看,杭州长城、宏梦卡通、东方国龙属于动漫原创类,新娱兄弟为平台运营类,其余三家企业为衍生品类。(图4

 

 

 

(图4

近日,在长城动漫临时股东大会上,公司实际控制人赵锐勇解析了长城动漫借壳四川圣达、注入7家公司等一系列动作的商业逻辑,以及“并购才刚刚开始”的愿景。尽管赵锐勇自认不善资本之术,但长城集团旗下已延揽人才并成立了三大并购基金,总规模为30亿元。赵锐勇表示,快速对外扩张一定要抓住机遇,以资本为纽带,接下来更多会是并购基金先期孵化,再将优质资金注入上市公司。

美盛文化迈入融资式增长正循环逻辑也在不断兑现。继去年11月投资杰克仕美盛香港后,日前再次投资与公司战略高度契合的动漫影视网站酷米网,公司未来将继续向上下游不断延伸和拓展,完善公司大文化帝国布局,未来平台整合有望提速。传统加工制造业务随募投产能逐渐释放,将为公司提供稳定的业绩提升,动漫、游戏、影视等新业务随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有望突破爆发。

有着一定海外市场基础的“奥飞”也打开了好莱坞大门,宣布与好莱坞的新摄政娱乐公司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对该公司制作的三部好莱坞大片,进行总额不超过6000万美元的投资。据悉,该公司将通过参与国际影片的投资和发行,提升公司电影业务的行业地位,为其发展成为业内知名的电影公司奠定基础。

北京成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日前,在第九届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介绍,201419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7451亿元,其中动漫所属的广播、电视、电影产业实现收入512.2亿元,同比增长3.7%;收入的绝对数大大高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也高于平均增速水平。(图5

 

 

 

(图5

据北京动漫游戏产业联盟统计,2014年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总产值约372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69%,占全国动漫游戏产业总产值1144.8亿元的近三分之一,出口金额约42.3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北京电影学院理事会理事长、教授侯光明认为,这两年来伴随着世界动漫发展大趋势,伴随着新媒体、全媒体技术发展带来重大进步,北京相继出台一些有力措施推动动漫产业发展。他认为中国动漫游戏目前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和史上最大的挑战。

业内人士也建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关注互联网金融,探索通过众筹融资模式解决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今后应推动建设网络信贷征信平台,协调网络信贷联盟企业获取ICP增值电信许可证。建设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制定集聚区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同时,开发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为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