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说人话”的群众期待

发布时间:2015-02-06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刘庆传    

 

某地火灾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随即发布新闻通稿,结果一共528个字的新闻稿,“领导高度重视”就占了258个字,7个领导的名字全部列出,在火灾中遇难的消防官兵却不知姓甚名谁,救灾进展也没有丝毫信息;某地小学发生踩踏事故,家长们痛得撕心裂肺,可新闻通稿里说的却是:一夜过去,不少孩子恢复了欢声笑语,有的已经在病床上挤在一起玩游戏了,看到这一幕,领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于这些,人们通常会在嘴里嘟囔一句:不说人话。

“说人话”本来是电视剧《甄嬛传》热播后,网络上出现的一个流行语,最初的含义是本来几个字可以说清楚的意思,却偏要故作深沉,端着架子,扭捏作态,听起来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然而,作为当前红极一时的网络高频词,“说人话”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这就是部分干部在说话时官话空话套话连篇,没有人情味,缺乏群众立场,给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冷酷无情之感。

“说人话”首先是一个立场问题、态度问题。碰到重大问题,干部是站在群众的立场来表态,还是站在自身的立场来表态,是判断说不说人话的分界线。对干部而言,任何时候说话表态都应该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边,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否则,就难免被冠上“不说人话”的标签。就拿“领导高度重视新闻通稿”这件事来说,火灾发生后,群众更关心的是跟救灾有关的重要信息,可通稿却没有群众关心的问题,把笔墨完全放在“突出领导”上,500多字的通稿,200多字讲的是“领导高度重视”之类的空话套话,又怎能不被舆论冠以“不说人话”的标签?

领导干部“说人话”,其次是一个技巧问题、能力问题。“说人话”当然要站稳群众立场,但站稳了群众立场,却能力不足、本领恐慌,依然不顶用。干部说话“假大空”,官话连篇,有的是因为没有站稳群众立场,也有的是因为平时不加强学习,能力和水平不足,对上级的政策和方针把握不准,只好人云亦云,上面说什么,就依葫芦画瓢说什么,结果说出来的话都是未经消化的“夹生话”,当然无法打动群众。克服这种情况,只能靠加强学习,增强说话的本领。

有人说,网络出现的最大变化,是草根表达的崛起和话语权力格局的嬗变。也许,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是,有了百姓的参与,网络表达越来越去官话化,却是一个事实。在网络上,人们的表达更加随意、自然,更加口语化、生活化,在众人都在说“家常话”的情况下,一旦有人还在说一套一套的官话、空话,就会显得更加突兀,更加与环境格格不入。以此来看,学会“说人话”,也是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冲击,提升执政能力,增强自身亲和力的内在要求。

为了适应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一些干部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向网络语言靠拢,有的地方甚至开展了各类培训,以提高干部的媒介素养。这种变化当然是必要而及时的,但也要防止只学皮毛而没学到根本,嘴上时髦的网络流行语一大堆,却依然让人感觉没说人话。其实,学会“说人话”,重要的不是在表面上跟时髦话套近乎,而是站稳群众立场来讲真话、讲实话,态度真诚,语言平实,有一说一。背离了这个根本,难免适得其反。

(新华日报主任记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