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晚,新加坡南部闹市区的印度族群聚居区“小印度”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新加坡官方称为“小印度骚乱”。
骚乱的起因很简单,一名33岁印度籍劳工醉酒后在交叉路口与一辆私人巴士相撞,当场不治身亡。但正是这一简单的交通事故,引发附近约400名南亚裔外籍工人聚集,并攻击来到现场的警察等执法人员。最终,至少有41人在骚乱中受伤,16辆警车和9辆民防部队车辆遭到破坏。
这是治安良好的新加坡自1969年以来发生的第二起骚乱,被称为新加坡40年一遇的骚乱。
新加坡素以社会稳定著称,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与近年来动荡不安的东南亚诸国泾渭分明。遭遇群体性事件,新加坡是如何应对的?
第一时间迅速平稳控制现场
车祸事故刚发生,新加坡警方依照交通事故来处理,进行伤员救治、事故调查。2名警察、数名医护人员和民防部队人员迅速到达现场,试图将受害人从车底搬离。
但这些人员很快遭遇2名劳工带头闹事,一些人拿起玻璃瓶和商店外的花盆作武器,甚至推翻警车。最终,交通事故演变为骚乱事件。
据此,新加坡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程序,紧急调动300名警察、民防部队人员,在2个小时内控制了局面。
警察特别行动指挥处的镇暴队采取驱散骚乱者和控制现场的策略,全副武装,拿起盾牌和警棍,在不同的特定位置列队,向人群同时逼近,成功驱散骚乱者并逮捕涉案者。为防止事态出现反复和反弹,死灰复燃,新加坡警方继续维护秩序。截至午夜,现场被封锁,防暴警察仍在现场巡逻。
这使得骚乱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平息,避免了进一步升级和扩大。
这种依法应急的观念和行为不仅表现在现场处置上,也体现在对有关人员的后续处理上。
在骚乱现场得到控制后,新加坡警方迅即依法逮捕涉嫌参与骚乱的人员。
9日凌晨,新加坡警方宣布已逮捕27名涉嫌参与骚乱的人员(其中印度裔24人),24人于10日被起诉至法院。在审讯近3000名外籍劳工后,另8名嫌疑人于事发两日后被逮捕。截至2014年1月,共有25名印度籍男子被控参与骚乱,另有57名外籍劳工因参与骚乱被遣送回国。
涉嫌参与骚乱者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新加坡律师公会无偿服务办公室安排律师为滋事者辩护,新加坡外交部也与印度最高专员署接洽为被告提供法律援助。
最及时表达官方的态度和立场
骚乱事件发生后,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传闻和谣言,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负面信息与评论,很多国外媒体也对新加坡的外来劳工待遇、贫富差距、社会稳定等方面提出了种种质疑和批评。
为此,新加坡政府和高层官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声明、领导人公开讲话等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不仅迅速平息了骚乱现场,也牢牢掌握了舆论场。
在骚乱发生当晚凌晨1时30分,新加坡就召开由副总理兼内政部部长张志贤、内政部第二部长易华仁、警察总监黄裕喜和副警察总监拉惹古玛主持的记者会,将事件定性为“持武器的严重骚乱”。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高官则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安抚外来客工、慰问应急处突力量。
骚乱发生当晚的凌晨3时许,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在脸书上留言,誓言将全力追击肇事者,让他们受到法律制裁。当日,新加坡总统陈庆炎和多名内阁部长也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呼吁大家保持冷静,不要散播谣言。
第二天下午,李显龙再次向媒体发出声明,宣布内政部将成立调查委员会来彻查事件的来龙去脉,呼吁国人保持冷静,向警方提供相关信息、照片或视频,并祝愿受伤警员早日康复。
在迅速表态的同时,新加坡将事件定性为孤立事件,呼吁社会保持冷静。
新加坡540万总人口中有100万外籍劳工,主要从事建筑业、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其中不少人来自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中国。骚乱发生后,有人在网上批评外来劳工,发表排外或针对种族的情绪化言论。对此,新加坡官方呼吁民众秉持负责任和平和的态度,不要煽动排外情绪抹黑所有外籍劳工。这些表态避免了社会情绪的激化。
对于国际媒体的不实报道,新加坡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和澄清。
骚乱发生后,印度电视台进行了错误报道,新加坡驻印度最高专员立即致函交涉,电视台在随后的黄金时段新闻报道中播放了事件的正确版本。
2013年12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有关骚乱是因外籍劳工不满薪资和居住环境所致。新加坡驻美国大使致函报社阐述新方观点。在没有得到媒体正面回应后,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发表公开声明,批评了媒体的做法。
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独立调查
骚乱刚一结束,事件的调查工作便迅速跟进。
首先是警方的调查。警方在骚乱后展开了广泛细致的调查,动员500多名警员在全岛各地查问了将近4000名客工,420人被带回警局协助进一步调查。因骚乱最初由一名劳工遭巴士碾死而引发,对此警方非常慎重,决定委任一名独立专家重组车祸经过,以提供多一方的意见。
鉴于事态严重,骚乱第二天,李显龙就下令内政部成立调查委员会,对事件进行彻底调查。
调查委员会将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执法人员在现场对事件的处理,并评估外籍工人聚集地点的管理措施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等。12月13日,由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委任的四人调查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由拥有丰富法律与仲裁经验的退休高庭法官塞尔凡(77岁)领导,成员包括曾任警察总监的郑大峇(72岁)、全国职工总会荣誉会长德培华(65岁)和西海岸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蔡添水(61岁)。
调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主要包括:查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基本经过,评估警方与民防人员等到场人员的现场处置行为;考量“小印度”等外籍员工聚集地的管制措施是否到位,提出改善管理、降低类似事件发生风险的建议;按照调查法令第139A节条文办事。委员会成员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权威人士,有法律经验、了解安全条例、熟悉外籍员工课题以及懂得如何处理社区与外籍员工关系。委员会属于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工作,只对内政部负责,与骚乱相关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委员会还委任由未派往处理此次骚乱的调查单位之一的中央肃毒局组成六人调查小组,来调查骚乱的起因。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调查委员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例如:针对骚乱当晚警方因通讯不佳无法即时掌握现场情况的问题,调查委员会建议警方可从社交媒体上收集信息;针对现场决策指挥层级太多贻误战机的问题,调查委员会建议简化镇暴队的调动程序;针对客工聚集地的管理问题,调查委员会建议在特定时间关闭“小印度”的一些道路让公众行走、放宽私人巴士服务时段等。7月7日,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和人力部长陈川仁在国会发表部长声明,分别就调查委员会建议报告阐述政府立场,宣布一系列改进措施,以有效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