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发展方位,才能有所作为。机构编制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机构编制工作正面临转型,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只有敏锐分析新变化、科学把握新形势、勇敢应对新挑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工作,才能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水平和层次,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目前,机构编制工作重点要把握好以下趋势:
一是工作逐步由室内转向室外的趋势。以往受限于人员力量、工作理念等多种因素,许多机构编制工作者往往习惯于在办公室坐等各单位部门的申请报告,闭门研究较多,容易造成机构编制供需脱节、监管失灵。当前,面对改革重任,必须鼓足勇气,努力实现从被动受理转变为主动服务,将工作重心由室内逐步转向室外,开展上门服务,努力实现从事后评估转变为全程监管,特别对行政运行效能、公共事务履行等机制运行情况加以监管。
二是工作逐步由幕后转向台前的趋势。近年来,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机关绩效管理制度到组织实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等工作的展开逐步将机构编制部门由幕后推向了台前,对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广大机构编制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切实增长才气、提升底气、锤炼锐气,以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工作定位和重点集中到保障发展、支撑发展、促进发展上来,勇敢承担推进改革的任务,切实树立起编办人善于谋划、精于管理、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
三是工作逐步由办事转向做事的趋势。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不应只简单停留在数字加减控制和报告审理批复上,更要瞄准百姓最期盼的领域,瞄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去用心谋划、用力推动。要勇于从忙碌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事关全局的工作上,进一步提高站位、拉升标杆,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服务水平。
针对机构编制工作新的动向和改革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要注意克服管理服务中暴露的现实问题、表象问题,着力解决事关改革全局、涉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尤其需要强化“三种思维”:
强化一线思维。注重围绕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确定调研课题,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跟进服务。必须坚持深入“三个一线”:一是坚持以倾听、服务的姿态奔赴基层一线,实地听取意见建议,做好沟通衔接,在摸清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提升服务层次。二是坚持以学习、借鉴的心态前往市外省外的同行一线,考察有关做法,借鉴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对上级重大决策、新形势新问题和业务工作的学习研究。三是坚持以开拓、赶超的状态赶赴先进一线,学习先进理念,开拓工作思路,切实提升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标兵思维。要开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必须强化标兵思维,时刻自加压力,各项工作勇于争创一流。一是重点突破。围绕长期制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重点研究进一步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关乎机构编制工作改革方向的热点问题,争取有所突破。二是形成特色。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主动提出体制、职能、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建议,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效服务,形成具有机构编制部门特色的工作路径和方式。三是打造品牌。发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精神,保持敢闯敢试的勇气和锐气,力求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和管理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力争各项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新的突破、新的发展,争取每年都有工作品牌在中央和省市形成亮点、扩大影响、收到成效。
强化底线思维。在严格执行“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规定的同时,必须注重树立“底线思维”来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之间的矛盾。一是掌握底线要求。通过学习研究上级有关严控机构编制的政策规定,特别是超限额设置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方面的要求,明确严控机构编制的刚性目标。二是把好底线关口。在充分挖掘现有机构编制使用效益的基础上,着力改变被动、固化的管理模式,通过科学配置资源、强化动态调整、加强联动管理,守住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底线。三是宣传底线政策。面对一些单位和部门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提升机构规格的要求和呼声逐步提高的现实,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意识;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地宣传机构编制工作,让群众在了解机构编制工作程序、纪律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参与机构编制工作的管理监督。
(作者系淮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