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应对中国奶业的转型阵痛

“倒奶事件”再观察
发布时间:2015-04-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唐启国    

 

【事件】

2015新年伊始,我国多地出现“卖奶难”,多地奶农因为鲜奶滞销不得已“倒奶杀牛”。河北省部分奶牛养殖小区所产鲜奶遭受限量、拒收,部分奶农平均每天倒掉的鲜奶达200斤。有的奶农甚至直接把鲜奶以每斤5毛钱的价格卖给养猪户。河南不少牛奶产区滞销情况也比较严重,新乡、焦作、济源等地一些奶农每天剩余的鲜奶最多时能有数百公斤。牛奶价格下跌、奶企拒收,不少奶农只能选择直接把奶牛卖掉,有的为了让奶牛少产奶,一天只喂一顿饲料,奶牛由昔日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连广州这样奶源较为欠缺的城市,也出现了奶农倒奶、弃养的情况。此外,青海大通、湟中等奶牛养殖主产区,也出现“倒奶”现象,这是近15年来的第一次。

为了应对倒奶事件,各级政府采取补贴、保险、开拓市场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奶牛养殖户度过难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奶价下跌对奶农造成的冲击。201518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解决“卖奶难”问题。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出台措施,协助奶农解决牛奶无处卖的难题。如,北京市延庆县某镇政府为奶农找到了新的收购商;河南省畜牧局协调乳品加工企业稳定生鲜乳收购;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广东省奶业协会牵头,组织乳品企业、奶牛养殖户就生鲜牛奶收购达成购销意向。

【透视】

“倒奶事件”的发生,背后具有多重原因。第一,奶价下跌是最直接的原因。自20142月份开始,生鲜乳价格连续10个月下跌。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412月两周内,全国生鲜乳主产区的平均价格较年初均价下跌了9%,创下14个月以来的最低位。

第二,进口奶粉大幅度增加。2014年全球的奶业增产明显,导致了国际市场奶价大幅度下跌,由此推动了我国进口奶粉大幅增加。此外,大量的国人正在通过代购、海淘等多种方式抢购境外奶粉,导致国内的牛奶“无人问津”,但身价却仍普遍高于进口奶。

第三,国内奶业发展滞后。国内的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成本上、产业的链接度上,和国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奶业发展存在着差距。国外的奶牛养殖基本实现现代化、规模化,但目前我国大多未实现规模养殖,不少是散户或小规模养殖场在经营,尚未脱离规模小、成本高、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境地。前些年国内市场缺原奶时,散养户还可通过向中小型乳企销售度日,但随着近年来乳制品销量的整体走低,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散养户供应的原本品质上就不高的原奶自然最先被市场淘汰。

第四,奶品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者购买乳制品最看重的是安全,其次是价格,但是这两者从现状来看都是国产奶制品的软肋。很多消费者仍愿意花大价钱选择国外优质奶源地的进口牛奶或者奶粉,加上通过互联网海外直购极大地降低了国外牛奶到国内餐桌的环节、时间和价格,进一步放大了国产奶的劣势。

回顾历史,很容易联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曾经发生过的“倒奶事件”,但美国的“倒奶事件”与当前发生在我国的“倒奶事件”有着本质区别。由于生产的普遍相对过剩,美国农业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下的“倒奶事件”,主要是社会制度所造成的,那时候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牛奶生产过剩,不赚钱就宁可倒掉,是当时社会劳动人民在资本家盘剥之下有效支付能力低下以及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

而当前发生在我国局部地区的奶农“倒奶”事件,与历史上美国的“倒奶事件”在发生背景、倒奶主体以及对消费者的影响等方面有明显不同。当年美国发生“倒奶事件”是在经济发生严重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平稳,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从倒奶主体来看,当年美国“倒奶事件”的主体是农业资本家(农场主),目的是为了维持牛奶的高价以保证高收益,而当前我国的倒奶主体主要是小规模生产的奶农,他们之所以倒掉牛奶是因为牛奶卖不出去而被动选择的无奈之举。从对消费者的影响来看,美国的倒奶事件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而当前我国局部地区偶发的“倒奶事件”,并未对消费者的牛奶消费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国内乳制品市场供应充足,乳制品价格稳中有降,广大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并未受到影响。

可见,我国发生的奶农“倒奶事件”与当年美国“倒奶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是国内奶业在市场竞争下的一种行业阵痛和整合现象。

【应对】

总体来讲,我国奶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我国的牛奶,特别是生鲜乳的占有量很低,人均消费量只有33公斤,不到发展中国家的1/2、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种需求潜力将会转化为奶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当下供过于求是局部的、阶段性的。

首先,坚定不移推动奶牛养殖业转型升级。规模化、集约化是奶业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着原料奶的品质以及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奶农唯有改变既有的发展模式,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型奶企应积极带动奶农从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的方向转变,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以提高散养户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其次,提升奶牛养殖业的制度创新水平。应借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扶持饲养奶牛农户或企业优化重组饲养合作社、现代化牧场,扩大奶牛养殖业的组织规模。大型奶业生产企业可自建大型现代集约化牧场。奶农可通过入股与奶牛托管的方式,融入到大型现代集约化牧场之中。奶农的土地和其他可用的生产设施也以这样的方式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规划,实现所有土地的优化使用,进行机械化生产。运营管理上可实行“合作化、五统一”制度,即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免疫及疫病防治、统一饲料配置和统一集中挤奶。同时,奶业非常适合以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来运作,要使奶业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使养殖农户、加工和销售企业等多元参与主体,形成一个紧密联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再次,提升奶牛养殖业的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奶牛养殖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增加牛奶产量,提升奶品质量。要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奶牛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对新技术的需求,对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示范,形成有机配套衔接的奶牛养殖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要围绕秸秆、糟渣等农副产品的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集成,扶持节粮型、低碳型畜牧业的发展。帮助奶农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牧场,建立标准化牛舍、卧床、恒温饮水槽等硬件。有条件的牧场可引进奶业发达国家的新技术,主动面向奶农推广标准化养殖操作规范,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大力扶持发展奶牛养殖业中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快青贮饲料加工专业化合作社、TMR生产配送中心、疫病防控中心、粪污处理利用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当前,奶价的波动是我国奶业处于转型期出现的“阵痛”。针对解决奶价的大起大落,各地需要成立奶业综合协调部门,通过完善生鲜奶价格协调机制等,防止生鲜奶价格剧烈波动。物价部门和畜牧兽医部门、企业、奶站、奶农等成立价格协调委员会,协商分地区的指导价,一定程度上保障奶农的利益,并通过资质管理保证生鲜奶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提高我国奶业国际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质量监督机构要制定标准,检测品质,严防往鲜奶中添加标准不允许的物质。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好质量安全管理,支持奶牛养殖户提升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从长远来看,政府可以提高国内产品的技术指标,引导企业使用国内原奶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面对进口过快增长的局面,在不违反WTO原则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技术壁垒延缓进口过快增长,在国内奶和进口奶之间形成一个平衡。除此之外,国家还可在资金、税收政策上扶持奶企。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