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思维发展体育产业

发布时间:2015-04-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王 芸    

 

201410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意见》的发布,明确释放出三个信号:一、中国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政府职能将进一步转变,机制体制都将进行变革调整;二、中国体育产业这几年虽有一定发展,但亟待加速;三、“全民健身”、“体育消费”是未来几年体育产业实现突破、爆发式发展的方向,也是金融资本青睐的金矿。

《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消费达5万亿元的量化目标,但是对于眼前及中期的具体目标却没有涉及,由此可以推断,政府发展体育产业的目标明确而坚定,但是接下来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可能更多的还局限于机制的调整、产业方向的扶持引导,并没有相对具体的措施。因此,本文大胆提出一个观点:将互联网思维模式应用于体育产业的发展,能最快地实现其产业发展目标。

——互联网思维缔造的不是偶然成功,不是流行现象,而是信息时代的经济神话。技术的突破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在信息时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变革,而是思维模式。一系列的实例一再证明了互联网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驱动力,中国下一个经济奇迹就是互联网经济。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到2025年,互联网经济将在中国的GDP总体增长中占据22%的份额。这和我们《意见》中5万亿元的量化目标在时间节点和增长速度的要求上都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能搭上互联网经济这辆快车,将体育产业与互联网经济相融合,这相当于为我们实现发展目标上了又一重政策外的保险。而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我们就应当冷静地分析现象背后的原理,要明白互联网经济的成功,不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不是做简单的电子商务,而是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成功。

——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正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追求目标。马云曾在阿里巴巴网侠会上提出,互联网思维第一的精髓是开放,第二是分享,第三是责任。观察这两三年来的互联网热点事件,不管是微信、余额宝、滴滴打车等应用软件也好,还是“白富美”、“屌丝”、“duang”等网络热词也好,我们都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找到理论支撑,即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及荣格的从众心理。其实互联网思维就是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社会行为及生活方式,最后达到价值实现的一种思维模式。这个无形的网络更像是一个个有形的社区,个体在各种社区里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个有影响力的个体的行为或者一种迎合了大众需求的行为会很快地得到复制,因此,互联网经济更像是社交经济、社区经济,其自发性、传播速度和凝聚力是其他任何一种经济模式所无法比拟的,而这正是我们发展体育产业,特别是基层体育产业所需要的特质。全民健身也好,体育消费也好,其特点就是大规模、广泛性、低成本和自力更生,考验的就是整个社会的自发组织能力,如果能有效地组织大众参与,激发大众兴趣并且能让大众自觉遵守规则,那么就达到了《意见》中鼓励支持发展的初衷。

——众筹与众包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途径,并已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有过成功的应用。分析了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原理之后,我们只要找到将其精神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实践路径,就可以有效地将这种路径或者组织方式应用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广泛的实例和前文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个体到集中,或者叫从个体到平台组织,另一种是由集中发布或者集中组织到个体分包,现在互联网经济将这两种组织方式称为大众筹集和大众分包,即众筹与众包。基本上近年来所有的互联网经济行为都是通过这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并且众筹与众包已从途径变为一种模式,应用到互联网之外的经济领域中去,当然也包括了体育产业。我们回顾一下,体育彩票就是一个最经典的资金众筹案例;风靡全国并由中国大妈引领世界健身潮流的广场舞则是一个经典的众包案例。正是因为体育产业与互联网经济有许多的共同特质,所以其发展进程中已有了这些互联网思维的成功应用。

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成功的模式更加有意识、更娴熟地应用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比如《意见》中提到的大众足篮球等潜力项目上,可能会为解决赛事组织的资金筹集、日常训练的长效管理等难题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一个有效的方案。我们有理由乐观地推断,也许不久的未来,包括国产体育用品的开发设计、自主品牌的培育,各种新兴体育休闲项目的开发、体育赛事的组织宣传、体育场馆的筹建与使用等领域,互联网思维将逐渐融入其中。

 

(作者单位:镇江新区管委会服务业发展办公室)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