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一些榜样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示范、引领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一些榜样在他们名声未扬时,并无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一旦受到表彰,被确立为榜样,种种非议甚至非难便接踵而来。一些榜样人物也害怕社会宣传,一方面是怕遭非议和讽刺,另一方面是被树为榜样后,觉得社会公众同自己疏远了,产生了孤独感。这两个方面都使得榜样的力量得不到充分彰显,究其原因,固然同榜样们的思想和情绪有关,但更为关键的是,全社会对榜样们还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当前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看待榜样,应该是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社会公众:理解榜样、看齐榜样、赶超榜样
榜样虽不同于一般社会公众,但榜样却来自社会公众,而且又要引领示范社会公众,所以社会公众对他们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榜样们生活在社会公众之中,吸取了社会公众的智慧和营养,因而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榜样本身的先进事迹都是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他们作出的贡献也比一般人多和大,他们先进的言行既继承和光大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追求,还反映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前进方向,这正是值得社会公众很好学习的地方。
然而,榜样既是社会公众的先进代表,却又是公众中的普通一员。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榜样们也总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公众不能神化他们,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他们完美无缺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们正确看待榜样,首先应理解榜样。一个人不可能做到样样拔尖、事事先进、处处典型、时时率先,必定有所侧重,甚至在某些方面,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应更加看重榜样的长处,而不去计较短处,更不可拿自己的优点去比人家的某些不足,从而否定榜样的优点。其次应向榜样看齐。以榜样为参照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注重学习他们怎样做人与做事,在改造自己主观世界上努力下功夫,这才是最根本的。再次应赶超榜样。用榜样的精神来引领自己,用榜样的优点来砥砺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最后达到大力赶超榜样的最好结果。只有这样,才是学习榜样的正确态度。
榜样自身:看清自己、激励自己、超越自己
榜样代表着前进的方向,发挥榜样的作用,也需要榜样们自己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榜样们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不断进取、成绩显著,因此被选树为榜样。一旦成为榜样,他们也可能沉湎于过去的自我之中,难以自拔;也可能从此停滞不前,迷失了发展的方向;也可能因社会公众不能正确对待他们,产生了一种“表扬比批评还难受、先进比落后还遭罪”的感慨,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最终也失去了榜样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些问题上,榜样也需要理性认识自己、辩证看待榜样。一是看清自己,平静地看待已取得的成绩,切实经受住各种考验,同时还要把周围群众身上一点一滴的优点长处看在眼中、放在心上、学到手里,并团结带动群众共同进步。二是激励自己,由于榜样的言行具有垂范激励的作用,为许多人所仿效,甚至追赶和超越,如果榜样自己不再前进,也就慢慢地成为普通人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榜样也要不断学习奋进,时时激励自己,尽最大努力做到丰富、充实和提高,这样才不致落后,才能够继续起到教育、示范、引领的作用。三是超越自己,要认识到自己是今天的榜样,不一定是明天的榜样;是一个行业的榜样,不一定是其他行业的榜样;是某一区域的榜样,不一定是更大范围的榜样,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决不能自满,更不能骄傲,要在工作生活中努力超越自己、超越过去,努力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更多领域起到榜样表率的作用。
组宣部门:正确选树、适当引导、更多关爱
在榜样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学习机制,是组宣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社会公众认可榜样、榜样引领社会公众的重要环节。在榜样的发现、培养、树立、推广等一系列问题上缺乏科学态度、系统观点和良好办法,组宣部门就无法达到发挥榜样作用的目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组宣部门宣传不当,随意拔高,或者让榜样兼职、开会以及参加太多的社会活动,使他们分散精力,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既增加他们的负担,也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同样不利于保护榜样。
因而,榜样的示范教育需要组宣部门的正确选树、适当引导和更多关爱。在选树上应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地确定榜样形象,不能带有组宣部门的成见,也不能凭主观意愿任意对榜样加以“改造”,不能抹杀榜样的一些个性。选树榜样在组宣部门主导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建立群众推荐机制,让榜样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引导上应改变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把榜样引领示范作为对社会公众自身发展的积极服务,而不是外在的强加于社会公众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逆反”心理,使社会公众产生强烈的向榜样“靠拢”心理。在关爱上应更加细心,严格要求榜样的同时,努力为他们心理减负,切实解决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奋力前行,走得更好更远。总之,榜样的引领、示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进步。我们不能满足于树立几个榜样,而是要重视发挥榜样作用的最大化,这才是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单位: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