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星族绝大多数是青少年看,青少年群体容易从某个人物处发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将其幻想为自己未来的形象投射,进而学习或模仿。因此,青少年总会树立榜样并学习榜样。在此过程中,能否树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榜样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青少年的人生道路具有深远影响。当前,在各种新技术、新思潮影响下,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正不断发生变化,这倒逼我们正确认识和不断优化青少年的榜样教育。
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当前青少年榜样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有问题的“榜样”,向有问题的青少年群体传递着有问题的价值观和有问题的气质,塑造着有问题的下一代。
在选择榜样的问题上,教育界为之担忧的共识是:大多数青少年倾向于崇拜文体明星,尤其是娱乐明星。在信息化的今天,无论城乡,除去极少数家庭状况确实困难的群体,大多数青少年已经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网络终端产品。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几乎一定会使用网络社交工具,而且青少年总会是活跃用户。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网站互动,我们都可以看见这样一个事实:严肃类话题的吸引力远不及娱乐话题。娱乐明星,尤其是以青少年为娱乐产品兜售对象的娱乐明星,不管发布怎样的话题,留下多么无聊的文字,都会令大量的拥趸疯狂。只要注意一下那些狂热粉丝的头像,就会发现无数年轻稚嫩的自拍;看一下他们发布的内容,种种“火星文”都在证明他们的年龄。
青少年所追捧的所谓“榜样”或者说是“偶像”,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他们的成就大多较为浅薄。任何人成为大众榜样,必然要做出成就。当前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其成就多为娱乐产品——这本无可厚非。但其基本内容,矫揉造作者有之,无病呻吟者有之。由于青少年的心智发育特点,在价值观成熟的人看来无比矫情的内容,在青少年看来却恰恰容易引起共鸣。但是,若文化产品避免浅薄而追求深刻,却有可能失去市场。娱乐市场炮制相关文化产品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也体现出精明的算计。但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热衷于以浅薄文化为主业的“榜样”,只会导致价值观的浅薄化。其次,他们的气质有扭曲倾向。心理学家在讨论青少年问题之时,性观念都是必谈内容。其中,性取向、性审美是核心问题。青少年喜爱的榜样气质将对青少年产生深远影响。但目前,一些青少年喜欢进而模仿着男性化的女性、女性化的男性,这给青少年带来的会是什么?一个中学老校长曾经这样对笔者说,“有些女生以野蛮为美,有些男生居然带妆到校。男不男,女不女。”青少年的气质,就是未来中国的气质。也许这样说过于抬高了一些被青少年视作“榜样”的人的作用,但某种程度上他们引领着中国未来的气质。
榜样选树的偏差与不足
青少年的状态就是社会未来的状态,青少年的问题就是社会最深远的问题。一个问题的形成,无非内外因造成。社会环境世俗化是青少年榜样问题的外因,有问题的榜样教育可视作问题的内因。
社会环境世俗化是现代化的规律之一。在欧洲,世俗化作为文艺复兴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被视作社会进步和否定文化专制的结果。但世俗化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学者指出,“在过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哲学观点也许很重要,但在今天的商品消费时代里,只要你需要消费,那么你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无关宏旨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旧式的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这几乎是所有开放社会的通病。对于价值伦理问题的严肃讨论正让位于风花雪月或泛娱乐化的“恶搞”。环境如此,一些“唯效益”的文化产业自然会主动适应并提供相应文化产品,并进一步导致环境世俗化。这就是我们的青少年所处的环境。
当然,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有推动或延缓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在青少年学习榜样的问题上,社会环境是外因,但内因更值得重视。我们在塑造对青少年成长负责的好榜样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与不足。
一方面,塑造的榜样过于遥远,难以学习。人们对这样的观点耳熟能详:既然青少年过于热衷娱乐明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去感召青少年,让他们学习这些榜样呢?这样的想法过于简单。因为思想巨匠们太过遥远,绝不可能被轻易学习。一个青少年,就算是旷世奇才,以巨匠大家为榜样也得学习多年之后才会有所建树,才会有和巨匠做对比的基本可能。同样的青少年,学习娱乐榜样,只需要戴半个小时耳机,再去KTV就能检验自己与榜样的差距。曲高和寡,难以学习的榜样就不是榜样。或者这么说,以巨匠大家为感召,可以端正青少年的世界观,但缺乏具体的方法论,效果欠佳。至于说,有时用一些类似于身残志坚的典型作为榜样,更是只会让青少年敬佩,然后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教育方式老套,实效性不强。不难发现,几乎每一所中小学都会进行榜样教育。树立的榜样是否难以学习姑且不论,都会让学生以集体宣誓、撰写文章等方式加深印象。无论学生的真实想法如何,公开表态和行文写作必须符合主流价值观。因为不这样做,平时表现打分和考试分数上就会吃眼前亏。这种教育方式源于我们的应试教育模式和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机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往往产生两种结果:青少年被训练出一定的表演能力,对强迫学习进而增加课业压力的“官方榜样”产生反感情绪。
从营造小环境做起
青少年的榜样问题,是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小环境导致的。解决问题,应符合教育规律,营造为青少年树立合适榜样的小环境,并逐步优化榜样教育模式。
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我国教育特色机制——少先队的重要作用,来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少先队的模式具有高度中国政治特色,但也同样符合全球普遍的教育经验。其基本管理模式是将青少年组织起来,通过教师和专业人员的集中管理,采取集中活动,营造集体氛围,促进青少年相互影响,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找到共同话题。只要师长引导得力,在集体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少年,容易成为周围同龄人的榜样,也容易成为团队核心进而促进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这种身边榜样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可学习,可对比。西方社会通过童子军训练青少年并长期坚持,早已成为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少先队的活动,更应将青少年组织起来,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小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在少先队的建设方面实效性不足,没有起到青少年发现身边榜样、学习身边榜样,与身边榜样相互了解、密切互动、朝夕相处的应有作用。
在优化榜样教育模式方面,我们不否认课堂教育等作为榜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必要性。但必须把实事求是作为榜样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在榜样选树时实事求是。为青少年树立名家大腕等榜样,为青少年介绍坚强不屈的“逆袭”典型都可以点燃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但更重要的是,务必为青少年树立近在眼前的鲜活案例,用榜样日常生活的细节润物无声地改变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二是在榜样教学尤其是文本材料中,也要坚持实事求是。诚然,对一些榜样典型的材料进行润色,选择性地突出或屏蔽某些事实,可以更加彰显榜样的魅力。但在青少年已经普遍掌握网络技术的今天,任何材料的修饰都很可能导致一个结果——某个榜样的某个细节被证伪,进而导致榜样遭到质疑。其实,青少年非常清楚“榜样也是人”,人都有缺点,实事求是地将榜样完整准确地展示出来,恰恰是对榜样最大的保护。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