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问问群众的“获得感”

发布时间:2015-04-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刘庆传    
 

今年227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甫一出现,立即风行天下。究其原因,这一提法不仅富含新意,而且把准了社会的脉搏,道出了百姓的呼声。这提醒我们,想问题、作决策,也要多问问群众的“获得感”。

之所以这么说,源于一些干部的“政绩困惑”。所谓“政绩困惑”,是一些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也干了很多事,甚至上级也表示肯定,但群众却不大认可、不甚满意。产生这种“认知反差”,根子在于干非其所。也就是说,干部干的不是群众想要的,干部干了很多,可群众却没什么“获得感”,自然也就难以满意。比如,有的干部热衷于搞“大手笔”、“大项目”、“大工程”,热衷于推动一个又一个决策,召开一个又一个大会,但对于如何落实,对于群众反映的诸如环境脏乱差、噪音灰尘扰民等“小事”却爱理不理。长此以往,干部干的和百姓想的差距越来越大,群众从干部决策和作为中得到的“获得感”越来越低,满意度自然也就高不起来。

提高群众的“获得感”,首先“把脉”要准。决策就像考高考作文,题意如果没有审清,一开始就离题了,那么恐怕字写得再多,都于事无补,甚至南辕北辙。所谓“把脉”要准,就是要沉下身去问一问群众在想什么百姓期待什么,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期待决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而不是拍拍脑袋就作出决定。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富足了,百姓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于环境的期待就和以前有很大不同,此时决策就必须合乎“时宜”,与时俱进。过去,在村民缺衣少粮的情况下,干部为村里引进一个烟囱冒烟的加工厂,村民可能会感恩戴德。现在,大家都在怀念当年的蓝天,干部如果再引进一个烟囱冒浓烟的加工厂,恐怕只会怨声载道。这说明,决策必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开始就把群众的“获得感”放在心里,作为决策的重要考量内容。

其次,执行要实。一些干部作了很多决策,并且这些决策也是群众所希望的,但群众还是不满意,原因就在于执行力不够,决策得不到有效执行和兑现。从目前来看,不管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推进“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伟大实践,都有了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对各级干部来说,干好工作,做好决策,最关键就是要吃透“两头”,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以及“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要求,把准基层的实际,拿出具体的执行方案,把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变成百姓的收获。

再次,监督要强。一个成功的决策,应该是“思前想后”的决策。也就是说,决策之初就要对决策的作出、执行、监督进行通盘的设计,不能只考虑到出台与执行而忽略对执行的监督。只有力戒“螃蟹扒豆腐”——扒得很多,吃得很少,加强执行以及对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才能确保决策一件,干成一件,让老百姓满意一件。

如果干的都是老百姓希望干的,而且执行和监督都很到位,干什么成什么,老百姓的“获得感”十足,则根本不用担心百姓满意度不高,自然也就没有“政绩困惑”的存在。

(作者系新华日报主任记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