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桶圈爆红看日本制造

发布时间:2015-06-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易 欣    


日本马桶圈本身是上世纪的产品,之所以突然火爆,是因为中国制造一直没有提供如此体贴入微的高品质产品。

 

今年新春,日本马桶圈在中国爆红。这个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突然间由许多中国游客从日本不远千里带回国。当人们发现不少辛苦背回的产品是中国造时,彻底不淡定了——为何制造业大国的国民要出国购买诸如马桶圈、保温杯、电饭煲、陶瓷刀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

日式创新:渐进性创新

马桶圈的官方名称是电子洁身器(electronic bidet),这是日式创新的代表作。殊不知,便后以水洁身是伊斯兰教教义要求,伊斯兰世界的厕所都有水洗清洁用具,但伊斯兰教徒没有发明电子洁身器;在欧洲,尽管17世纪晚期洁身器就已出现,至今也是部分欧美家庭的标配,但他们也没有发明电子洁身器。同样,东方人煮了数千年的米饭,但现在家庭必备的电饭煲却是日本人的发明,至今,价格最高的电饭煲还是日本产;麻将是中国“国粹”,可有意思的是,风靡全国的全自动麻将机却是日本发明的。诸如此类的日本发明不胜枚举,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随身听、自动铅笔、方便面等等,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特别是东方人的生活方式。

这些发明说明日本创新能力强吗?客观而言,日本人的创新能力只能说是相对较强。那么,为什么是日本人而不是其他国家人带来这些创新?我认为与其说日本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倒不如说是日本比较明智地采取了渐进性创新方式。

创新从强度来分,可分为渐进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两种,渐进性创新的难度较小、产品易于推广,也是日本最为擅长的。20世纪上半叶,许多源自欧美的原创科技发明被引入日本,富有巧思的日本人不断改进完善,进而开拓亚洲市场,甚至反攻欧美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石英表,最先将石英技术应用于腕表上的是瑞士人,可日本人进一步发展这一技术,生产出的廉价石英表一度将瑞士钟表业打得溃不成军。

日本研究者注意从消费者角度思考和调研,乐于接受用户建议,在改良和细节上下功夫开发新产品。以电冰箱为例,三菱公司发现零下18℃时,肉食会冻硬,0℃左右的冷藏室无法冻肉,两者都有缺点,于是,增加了-7℃的软冻室。日立公司推出了能使食品速冻的冷冻室,既提高了保鲜度,又可节电50%。三洋公司将超市货架使用的“冷气帘”(冷气循环)技术用到冰箱中,延长了食品的保鲜期。松下公司则听取家庭主妇的意见增大冷冻室,改善室内结构,提高了冰箱方便性。正是这些微小的、渐进的创新为日本产品赢得市场,使其迅速成为制造大国。

但是,渐进性创新是把双刃剑,其研发后劲不足的问题在日本表现突出。上文提到的发明大多产生于上世纪50-80年代,进入新世纪,注意追逐市场的日本企业反而为市场疏离,再难设计出引领市场的产品。就日本国内市场而言,苹果手机的入侵过程几乎可以用“秒杀”来形容,三星等韩式产品注重产品设计引导消费也分了一杯羹。在世界范围内,诸如索尼、松下、三洋、日立、丰田等品牌正在褪色,整个日本设计毋庸置疑地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对于热销的马桶圈,设计者有点笑不出来——都三十多年了,日本怎么就没有拿出点新鲜玩意让世人追捧下?

日式制造:匠人精神

在普通欧美人眼中,日本产品意味着简单精细、富有设计感,而且价格适中,成就“日本制造”的理念并非高深莫测,而是其世代流传的“匠人精神”。

一直以来,追求极致和完美、痴迷技艺主导着日本人的文化。一流的技术工人是日本制造业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鼓励工人们钻研技术,日本从1959年开始举办“技术奥林匹克全国大赛”,每年有超过20万名技术工人参与,获奖者会受到首相的接见,还能参加天皇主办的游园会,这对于日本人来说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日本富士电视台2010年开设了广受欢迎的技术对抗节目《矛盾大对决》,每期请出一组属性互为矛盾的产品或人物进行对决,比如“最尖锐的钻探机对决最坚固的合金”、“最专业的开锁匠对决最先进的保险箱”等,尽情展示技艺之美,将“匠人精神”广为传播。

“匠人精神”也成为日本的企业文化,对工作执著钻研的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之下,日本产品得以维持高品质。电饭锅之所以能够煮出粒粒晶莹剔透、不黏糊的米饭,表明研究者不仅能严格控制温度,对升温的程序、加热的空间控制及内胆材料的创新都有研究。此外,“匠人精神”还衍生出精细化管理这一日本企业特有的发展模式,保证其能生产出比他国更精、更细、更可靠的产品。

丰田的“创意工夫”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丰田鼓励每个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努力钻研,琢磨如何提升工作安全性和效率。于是,工人发明了便捷省力的“舒适椅”,以方便工人随时进入车体内操作,还发明了一种工人不必频频弯腰就能把零部件安装到位的自动升降台。哪怕只是获得些许的改进和提高,丰田都会给予员工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1997年,丰田公司7万多名职工提出的各类建议达73万余件,平均每人提出10件以上。

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逐渐收窄产业,集中资源于那些仅仅靠制造的精细和系统集成能力就可以独步全球的行业如电子行业等,并在这类行业持续保有全球竞争力,靠的就是专注和精细,而这一直被认为是许多中国企业的短板。

日式营销:一点小心机

把商品做到极致之后,就是日式精准营销。尽管“日本制造”整体趋于下行,但其影响力特别在中国的影响力仍然巨大,日本商家深谙此道,专门针对中国生产的日本品牌马桶圈设计了“曲线救国”的营销策略。松下在杭州生产、在日本销售的DL-EE31JP马桶圈,是专门提供给赴日本消费的中国顾客的。该马桶圈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生产,却使用220V的中国电压标准,商家还在卖场特别贴上“日本原装,日本禁止使用,在中国可以使用”的标签,看起来有点搞笑,但不得不令人对日本企业的营销水准暗自惊心。

在安倍经济学作用下,得益于日元的持续贬值,日本大出口商的利润大幅上涨。如果商家直接在中国专柜销售,不仅方便操作,收益也颇丰。但在日本商家看来,在外国人免税商品范围扩大条件下,迎合中国百姓对“日本制造”的崇拜心理,在日本对中国游客出售马桶圈的意义远非“销售”这么简单。这种营销方式不仅是对日本旅游业、就业及“日本制造”的全面推动,还直接使航运受益,并传播了日本文化美誉度。于是乎,诸多日本第三产业就在这马桶圈的来回位移中,得到了全体性的造血,更在有意无意中,将“日本制造”的地位越筑越牢。

不过,这种方式也只能算是产品销售上的一个小心机,在营销学上算不得有多大的突破,但所谓日式创新不就是这样点滴入微渐进形成的吗?

马桶圈本身是上世纪的产品,之所以突然火爆,也许只是部分中国人在这个“不足为外人道”产品消费上的后知后觉,但火爆背后更深刻的原因则是中国制造一直没有提供如此体贴入微的高品质产品。长期以来,国内制造业赢得竞争的绝招是低成本,这在今天国人对高品质商品的追求逐步成为主流的背景下似乎有行不通的趋势。深挖马桶圈,日式创新和种种营销小心机不学也罢,但彼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一定不能放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