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改善,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总体偏高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市场份额,仍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发达国家层层设置贸易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这对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应对,不断提高“跨栏”水平。
主动做好“一带一路”文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广大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设立,也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融资便利。“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资源丰富,处于工业化阶段,为我省加快制造业优势产能转移提供了更多空间。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通枢纽,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制造业实力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在推动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担负重任,大有可为。并且,江苏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具有一定基础,目前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近1300个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超过50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50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3%、19%和26%。尽管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但我们还是应当勇敢地走出去。
不断提升综合应对贸易摩擦能力。江苏经济有其特定的产业优势,针对涉案金额大、影响我省产业发展明显的光伏、风塔、钢铁制品、胶合板等案件,必须集中精力,形成应对合力,努力减少贸易摩擦对我省的影响和损失。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积极组织,重点辅导。对普通涉案企业和强制应诉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分别制定应对策略。二是发挥我省贸易摩擦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有效应对反补贴调查。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应加强联系,协同做好调查复核工作。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为应对贸易摩擦案件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发挥光伏、冶金、纺织等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企业做好组织应诉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四是及时总结应诉经验与教训,提升我省综合应对能力。从贸易摩擦来源结构、行业和产品结构、方式结构等角度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江苏出口贸易摩擦问题,分析各类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从多层面提出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切实提升江苏综合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和水平。
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对国内外上下游行业的全局性了解是避免摩擦的有效举措。为了做到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应当加强产业状况分析,及时准确收集、汇总、上报产业安全数据,深入分析产业发展动向,及时发布产业安全预警,为宏观产业决策服务。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涉及到的国土安全问题,对危害我省产业安全的进口产品,应当鼓励我省重点企业主动提出开展贸易救济调查的申请,积极向上汇报,推动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努力维护我省产业安全。对贸易摩擦案件,应当关注重点案件走向和终裁结果,跟踪已裁决案件企业的恢复发展情况,防止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后,由于产品价格上升、市场好转而引发新开工项目的恶性竞争,同时注意预防被诉企业通过转变贸易方式等削弱贸易救济效果的情况发生。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创新实力较强、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支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工作室或企业实验室,集聚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造就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支持全省开发区积极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创业中心、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扩大孵化器规模。推动开发区加快构建产学研联合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园区。通过创新驱动,摆脱低水平竞争,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孵化自有产权,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
加强与国际商务游戏规则对接。对外交往游戏规则的对接其实就是法律规则的对接,而我们的商务游戏规则确实还存在与WTO对接不够完善的问题,这也是受到诸多WTO成员国诟病之处。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反垄断法》作为目前国内反垄断反倾销保障措施领域唯一一部体现WTO游戏规则的法律规范必须得到重视和落实。一是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使社会了解《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遵循《反垄断法》的规定要求,提高执行《反垄断法》的自觉性,避免在对外交往中授人以柄。二是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发生贸易摩擦时,有能力展示较高的业务素养,维护本国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应当加强反垄断执法监管,跟踪经营者对外交往的情况,对附条件审批案件的承诺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对方提起非违法之诉时利用WTO规则保护自己。
(王希,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易波,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俞曦,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韩立勇,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