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引发产业变革冲击波

发布时间:2015-06-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竹 颜    

 

“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新思维,正在引发产业变革冲击波。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将“互联网+”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现实情况看,“互联网+”的发展如日中天;从未来潜力看,“互联网+”的想象空间巨大,蕴藏的产业创新“能量巨大”,影响深远。

互联网+零售业,网络零售释放内需潜力

互联网天然具有跨地域、无边界特性,架构在互联网之上的电子商务也具有跨地域、分布式、在线协同的特点。当线下各省市、区域分割严重的局面无法短时间改变的时候,互联网通过其“距离无关”的天然属性,将全国不同区域间巨大的制度与政策落差瞬间抹平,形成了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里的“统一”,是指统一的准入条件、交易规则、信用制度、IT服务、金融及物流体系等。这个市场足够“大”,以淘宝网为例,每天上亿用户,10亿件商品,900万个卖家,每天2000万以上的包裹量,24小时不间断的电子商务交易行为。淘宝网实现了海量需求和供给信息的高效、实时、全局匹配,也驱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市场平台上自由流动。基于互联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使得我国独具优势的“巨国效应”显现。这意味着,中国仅仅依靠其国内市场就可以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

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了巨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我国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得益于交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网络零售通过新的商业基础设施、交易结构等全面提升交易效率,推动了我国流通业整体转型。而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还大大释放了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内需消费。例如,2014年上半年,网购消费金额增长最快的前25个县,同比增速均超过200%,其中13个来自于西部省份,6个来自于中部省份。预计未来3-5年,得益于中国日益完善的通信网络和庞大的网民数量,我国电子商务还可以保持30-40%左右的增速。

互联网+批发业,“在线产业带”加速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融合

当传统批发市场遇上互联网,就催生了“在线产业带”这一新型业态。在线产业带是传统产业带和专业市场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映射和延伸。它汇集生产厂家、渠道商、淘宝买家、消费者、政府、第三方服务商等多种角色,可以帮助卖家提升竞争力,也可以帮助买家直达原产地优质货源,从而降低整体成本。

20144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在线产业带:为中国制造赋能》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42个在线产业带和专业市场,其中101个产业带和专业市场已在1688在线产业带开设专区抱团登陆,覆盖广东、江苏、浙江等19个省市地区,涵盖服装、母婴、数码、食品、百货、原材料、机械、包装等16大产业。在线产业带加剧了我国在线交易的扩张趋势。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随着网络零售和移动网购的异军突起,企业之间的在线批发交易也迎来爆发性增长。同时,由于网上超过90%的卖家没有工厂,寻找产地源头好货,减少中间商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线产业带的出现,实现了地域性大规模买卖的直线沟通,这不仅推动了我国在线交易的快速发展,更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走入整体式升级的一个标志。

传统销售模式是在产业集群附近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但在互联网冲击下,批发市场辐射范围逐步缩小,增速趋缓。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众多国内制造企业外贸订单减少,贴牌加工企业陷入无品牌无渠道困境,转型实体销售又成本过高。因此,在线产业带不仅为传统批发市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专属商业平台,也为制造企业通过电商渠道打开内贸市场开辟了新的渠道,这也从整体上加速了传统产业带的电子商务进程。

另外,在线产业带的出现,不仅促使我国已成规模的传统产业带完成电商升级和转型,更为不少区域内产业走向整合与抱团指明了方向,充分带动了我国区域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制造业,柔性化生产加速

所谓“柔性化”是指供应链具有足够弹性,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多款式的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单、补货也能快速做出来,而且无论大单、小单都能做到品质统一可控,成本相差无几,并能及时交货。对于企业而言,柔性化供应链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销售机会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库存风险。

但在过去30年里,只有极少数企业有洞察力也有资金采取这种模式。他们是制造业的丰田,流通业的沃尔玛,服装业的ZARA。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对终端数据的掌控、敏捷的供应链体系以及远高于竞争对手的营业利润率。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要实现“拉动式柔性供应链”耗资巨大,注定只能成为企业巨头的专利,如沃尔玛上世纪80年代的卫星,ZARA上世纪90年代的POSSAP,动辄几亿美元以上的lT投入,让中小企业可望不可及。但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云计算的普及,大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由于交易、营销活动的在线化,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地进行市场调研、细分,选定目标客户群。另一方面,电商企业不需要再用“猜”的方式预测市场,而是可以用小批量来测试市场,再利用灵活的试销、AB测试等方式,从销售相关数据中找到潜力款,然后根据生产周期与销售周期多频次小批量补货。最重要的是,在市场需求发生突然变化的时候,以数据趋动的C2B柔性供应链,可以灵活应对。

互联网+农业,老树发新芽

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赋能,最先改变了农产品流通模式,催生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荣。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都呈现了积极的创新和变化。一方面,各类生产者积极变身,直接对接电子商务平台,传统批发商和零售商也主动求变。另一方面,消费者也由被动变主动,不断参与各个商业环节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同步信息化,为未来基于互联网的订单农业奠定了基础。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规模目前约为10万亿元,如果电子商务能够广泛采用到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可以节约相当可观的社会资源。

同时,互联网赋能三农的过程中,还催生出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群体——新农人。新农人是互联网与三农有机融合的产物,是农民群体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具有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自组织基因,新农人更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平台,改变农业生产和流通模式,拉动农民创业就业,致力食品安全,提升消费者体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建立新型互联网品牌。可以说,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新农人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着三农触网,比如农资销售、土地流转、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等。他们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迈向现代化注入了新的能量,成为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新一波推动者和引领者。

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梦想成真

“互联网+金融”酝酿出了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以2011年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标志,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规范发展的轨道。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网络众筹等新型业态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和行业形态明显迈上台阶。截至2014年底,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3%;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上借贷平台1575家,贷款余额1036亿元;众筹融资平台116家,一年新增平台78家,众筹融资金额超过9亿元。

互联网技术渗透积累的海量用户和金融行业的结合发展造就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的奇迹,冲击着传统金融业。随着互联网技术终端的日益普及,金融民主化逐步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