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模式的颠覆性、应用的广泛性、技术的渗透性,深刻改变着企业生产、市场供给、商业服务和生活消费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传统产业和催生新兴产业。江苏迎着“互联网+”的风口,因势利导,必将大有所为。
一、江苏互联网发展现状
在全球互联网浪潮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省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提升、互联网经济规模持续壮大、互联网行业平台建设全国领先,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江苏省光缆线路总长度全国第一,省际出口带宽、移动电话基站数、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全国第二,互联网普及率53.8%。省内拥有三大运营商以及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无锡太湖云计算中心、苏州国科数据中心、中金数据等高等级的云计算或大数据中心近40家。
互联网支撑服务有力。2014年,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务收入6173亿元,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云计算收入1100亿元,与互联网相关的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约为1300亿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2010亿元,为互联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服务优势明显。江苏位于国内电子商务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省内网上购物用户数、使用率以及网络交易总额均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拥有中国制造网、苏宁易购、途牛网、同程网、365网、买卖宝、零号线、淘常州等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B2B、B2C平台,以及为企业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撑、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众多企业,在教育、餐饮、广告及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的融合渗透正逐步加强。
二、集聚各方力量谋求重点突破
江苏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经济发展,罗志军书记和李学勇省长等亲自召开座谈会、多层次听取我省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对策建议。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的意见》,推动我省互联网+行动,主要聚焦在以下七个方面。
“互联网+”工业。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引导工业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互联网转型,加快抢占信用、物流、安全、大数据分析等工业互联网入口,推动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形成工业互联网先发优势,不断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加快构建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CPS),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智能管理服务发展,探索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在产品个性化定制、生产线智能监测与预警、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以及精准营销中的应用等,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培育为传统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向跨界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重大示范性工程和智慧工厂试点建设。
“互联网+”农业。深入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村入户,促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融合发展。加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应用,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精准农业,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支持电商村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乡村配送体系,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到2017年,全省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超250亿元,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16%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59.5%以上。
“互联网+”商贸。深入推进电子商务细分领域发展,鼓励发展垂直类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培育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鼓励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支持省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创建5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0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到2017年,全省网络零售额达到40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应用电子商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力争达到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2%。
“互联网+”金融。支持持牌金融机构发展网上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再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各类交易场所等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开展互联网业务。鼓励取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机构,探索开发新型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规范网络保险、网络借贷(P2P)、众筹机构发展。鼓励持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建立互联网金融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构建互联网金融产业联盟。到2017年,形成2家以上业内领先知名度高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形成1到2个交易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互联网金融集聚区,网络借贷平台年度成交量达400亿元左右。
“互联网+”政务。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网上政务大厅,实现与行政服务实体大厅融合。加快智慧江苏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深化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政府系统数据开放,建立公共数据服务平台,促进数据创新应用。加强和支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态环境污染与资源监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等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互联网+”文化。支持传统文化单位发展新媒体业务,加快内容集成和数字传输综合平台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依托“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大力推动优秀作品成果转化与产业对接。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视听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江苏国家版权贸易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
“互联网+”民生。围绕民生热点,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农村延伸。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支持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积极发展区域化线上线下结合(O2O)、为百姓提供便捷实惠的优质服务。
三、贯彻落实政策强化协调推进
做强关键产业。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业发展重点,加快构建能够有效支撑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信息服务产业体系。
鼓励创新创业。降低创业门槛,开展创业辅导孵化,积极帮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加大力度支持在江苏落地的获奖项目,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策划相关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促进产业集聚。在全省支持建设一批互联网产业园、互联网众创园,建设一批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促进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推动兼并重组、鼓励跨界发展等方面引导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做大、敢于领先的良好导向。对首次入围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或全国软件百强的服务型企业给予重奖。
扩大市场带动。从促进信息消费、增加政府购买服务两个方面出发,扩大各类信息消费,通过加大政府采购服务的力度,培育一批本省的互联网服务骨干企业。
强化人才支撑。从对团队核心成员家属就业、子女入学、落户以及领军人才培训载体和活动等方面入手,引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互联网领军人才,并对省级互联网团队给予经费资助和项目的优先立项支持。
财税金融支持。在省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基金中安排20亿元支持互联网经济发展,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吸引各类私募基金和风投资金投资互联网企业,切实降低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成本。
优化发展环境。从提升网络基础、构建诚信体系、营造文化氛围、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着手,优化我省发展互联网经济的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互联网文化。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