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

发布时间:2015-06-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黄军昌    
 

面对光荣而艰巨的建设任务和纷繁而复杂的内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要求人们在谋划运筹工作时,必须认真研究事物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走势,把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作为思维的底线,理性面对,积极化解,力求取得最佳结果,实现最优效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会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做到应势而为、乘势而上、破浪前行。

善用底线思维,为深化改革把关定向

解决认知问题,即搞清楚“为什么改”。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处在这一重要的节点上,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横亘在前进的路上;利益分配的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动力不足、活力不足、后劲不足等问题时时困扰着我们。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唯有改革,才是打破僵局、焕发生机、催生活力的唯一路径。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解决指向问题,即搞清楚“改什么”。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基本方向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指导改革实践,必须体现根本目的,把握基本方向。我们的改革不是理乱麻,不能瞎折腾,必须始终把“剑锋”指向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观念以及僵化的体制机制。在改革的布局安排上,重点要突出,力量要聚焦,旗帜要鲜明,态度要坚定。要用改革的“利剑”刺破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层层“铠甲”,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动力保障。

解决路径问题,即搞清楚“怎么改”。当代中国的改革,任务繁艰、道路崎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作为改革的设计者和操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力戒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科学设计好每场“战役”的作战方案,稳步推进,务求必胜。在改革路径的设计上,必须加强分析论证、重视“顶层设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推进策略,对改革进程中遭遇的风险和挑战要充分正视,冷静应对,选准攻击点,积极而稳妥地予以化解突破,确保改革的脚步走得扎实而稳健,严防出现颠覆性的失误,导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善用底线思维,为加快发展克难排险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底线思维的方法谋划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处理好“好”与“快”的关系,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

守住“共同富裕”的底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造福人民群众为落脚点,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利益分配机制,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同时,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方法和措施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防止和克服借“平均值”遮蔽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相对贫穷”、以少数人的“快富”、“暴富”替代多数人共同富裕的倾向。

守住“生态建设”的底线。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决不干那种“先污染,后治理”、“边建设,边破坏”、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傻事和蠢事。

守住“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学会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手段,合理调整经济指数和发展速度,使经济建设有序运行、平稳发展。另一方面,要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新常态的要求,脚踏实地地推进经济发展,走出“野蛮开发”、“掠夺式经营”的发展误区,使经济建设始终行驶在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善用底线思维,为构建和谐保驾护航

我们党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民族众多、国情复杂的国度中执政,应该把“维护稳定”作为治国理政的底线,把“构建和谐”作为治国理政的努力方向。

大力实施依法治国的根本方略。古语云:“法者,天下之准绳也。”“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全面提升社会成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意识,使法律法规成为调节人们经济、社会行为的行动准则,使遵纪守法成为全社会成员的行为底线,充分发挥法治的“保底作用”。

着力夯实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社会成员道德文明的水准,培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新风正气,营造文明氛围,着力打造健康的心理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全和完善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加快构建社会治理的责任体系,按照“守土有责”的要求,认真落实社会管理和治理的目标责任。合理回应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积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严密防范矛盾激化和恶性事件的发生,总体上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善用底线思维,为加强党的建设固本强基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党。要着眼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重任,大力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始终突出“五个好”的目标,全面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建设水平。加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力度,着力解决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改革、服务发展、维护稳定的“战斗堡垒”。

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教育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恪守党员责任和义务,带头执行法律法规、带头践行社会公德,带头履行党员义务,始终走在群众前头,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凸显党的先进性。

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把从严管党、从严治吏的任务落到实处,教育和引导党的各级干部牢记宗旨,坚守底线,不辱使命。在社会舞台上,要教育干部守住“道德底线”,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讲正气,重品行,自觉塑造身正品端的良好形象。在工作舞台上,要教育干部守住“责任底线”,做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恪尽职守、勤勉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办一事、成一事。在领导舞台上,要教育干部守住“规矩底线”,始终保持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和“处纷繁而不乱”的心理定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管得住小节,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力戒权力任性,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领导干部洁身自好,清廉自守,一心为公,一身正气,就能带出一种好风气,营造一个好环境,开创一个新局面。

 

 

(作者系灌云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