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新常态下的制胜本领

发布时间:2015-06-08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刘江船 张国桥    
 

 

新常态下,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走不出新路、干不成事业,急躁冒进、胡搅蛮干难以打开局面、容易陷入被动。积极应对新常态,必须作全面思考,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用系统思维开创当前各项工作新局面。

系统思维契合新常态的新要求

新常态表现为新要求,需要全面把握。长期以来,各级各地党委政府都以“跨越式发展”为己任,不计财力、不顾后果,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一哄而起重复投资;出卖资源、杀鸡取卵,造成了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发展失衡、后劲不足等严重后果。针对过去发展方式,现在提出新常态,首先是强调“新”字,就是“有异于旧质”,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结构调整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宏观政策上从“猛药治疴”的西医疗法向“固本培元、标本兼治”的中医疗法转变,消化前期的政策刺激带来的负效应。不仅如此,“新常态”还涵盖了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综合判断中国国情基础上对治国理政理念的创新。这些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加以整体全面的把握。

新常态表现为常态化,需要长期准备。“新常态”重点在常态上,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旧的系统向新的系统转变,“新常态”反映系统正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变化需要过程,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这种新常态是原本常态的回归,今后将主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当长时间。因此,对“新常态”要有清醒认识,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是暂时状态,它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当前的状况很难有明显的改善,也同时意味着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好长期与困难条件作斗争的思想准备。正因为新常态将表现为长期性,所以我们必须对当前各项工作作系统思考。

新常态表现为复杂性,需要系统应对。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困难矛盾增多,“三期”叠加使诸多问题交织并存。从宏观上看,既有增长动力转化的挑战,还面临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挑战。特别是转向新常态,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原有动力加速弱化,新的动力加快形成。现在的问题是,原有的“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日渐式微,“创新红利”和“体制红利”的充分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微观上看,过去一些隐性矛盾正在暴露出来,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隐患也有所显现。这些复杂的矛盾相互交织着,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个牵出一串。因此,必须用系统方法破解难题,以系统思维凝聚合力。

用系统思维应对新常态新问题

全局整体的观念。系统思维的第一要义是全局整体的观念,就是要求我们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通俗地讲就是要有全局观、整体观。只有整体考量才能驾驭全局。以系统思维解决新常态下面临的问题,要强化制度的顶层设计。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的自发状态过渡到强调“顶层设计”的阶段。在宏观层面上,要按照中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从整体上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从微观层次的单位、公司,到中观层次的地区、部门,则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在战略谋划确定之后,把具体要办的事作为系统工程放在全局背景下整体考量、深入谋划、统筹推进。

协调推进的意识。系统思维要求必须解决好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我们的日常工作都由各种各样的任务因素组成,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的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虑周全,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才能做到协调推进。不少领导干部习惯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工作缺乏整体筹划,整天打乱仗,不仅个人苦不堪言,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决不能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必须从改革配套上下功夫,在协调各方上做文章,使各领域改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只有学会协调、学会弹钢琴,充分考虑关联各方利益,才能做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最大限度减少阻力,达到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的目的,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重点突破的方法。党政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不注意区分主要和次要矛盾,不注重抓重点的工作方法,就会犯平均使用力量的错误,就会陷入事无巨细的事务主义之中。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找准主要矛盾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部署和推动工作,这既是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检验,更是对把握全局、推动整体工作的实践能力的考验。因此,不论是地方党政领导还是部门领导,都应该学会以重点突破来推动全局工作。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使各项工作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最终才能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适度超前的眼光。适度超前是系统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既立足当前,又考虑长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适度超前是一种能力水平,更是一种战略胸怀。如果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当下眼前,谋一时之利,不考虑长远,只想按部就班、走一步看一步,则可能坐失机会,影响发展。做好当前工作必须对新常态的走势进行科学观察,用前瞻的眼光把握趋势走向,在立足实际基础上敢于超前,方能做出正确预判。只有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本质,把握其发展态势,预测对本地区、本部门可能发生的影响,才能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并据此调整完善工作思路,始终掌握工作主动权。

在具体实践中养成系统思维习惯

注重学习,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系统思维的养成首先需要系统学习,需要掌握众多学科知识。在新常态下,只有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才能自觉把讲话中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工作要求转化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和谐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学习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够举一反三,养成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有全面系统学习经济社会各领域知识,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才能切实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新常态下的新要求。

深入基层,保持联系群众的热情。系统思维必须植根于基层群众,植根于具体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得到发展,才能走向成熟、产生实效。在现阶段一些地方和干部中,还存在决策脱离实际、作风不扎实、违法违规问题严重、以权谋私现象多发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多是单向思维、急功近利、单兵突进等原因造成的。只有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中才能克服短视思维、着眼整体全局,才能发现矛盾问题、找准原因症结,才能增长胆识才干、有效破解难题。系统思维是一种习惯,只有在统筹发展、主动作为过程中才能真正养成,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推进工作,敢于担责、“为官有为”,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树立信心,坚守循序渐进的定力。新常态遇到的困难问题前所未有,需要树立信心、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因此,养成系统思维必须保持循序渐进的定力。这是开展任何工作时所必须的定力和远见,否则,用力过度或是操之过急,都容易弦断箭偏。这种定力既是一种权衡利弊、稳中求进的辩证思想,也是一种冷静理性、抢抓机遇的底线思维,更是一种排除万难、锐意进取的主动作为。在新常态下,要把对经济增速的关注,回归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上来。只要我们注重实施定向调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把调控的发力方向放到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和支持实体经济做强等方面上来,就能够使宏观调控取得实在的成效。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政府研究室)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